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学术动态 > 正文

血管化腓骨肌瓣下颌骨重建中髁突不同处理方法对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影响评价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该项研究目的是对髁突采用不同处理方法的血管化腓骨肌瓣下颌骨缺损重建后评价患者的临床及颞下颌关节(TMJ)功能状态。

  方法采用患者41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41例均为累及下颌升支上部且未超过下颌中线的颌骨良性病损,其中应用腓骨替代髁突法重建24例、游离髁突法重建5例、保留髁突法重建12例。采用FrictonTMJ功能量表评价患者术后的TMJ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关节强直,术后最大开口度31—53mm,平均值(42.8±5.7)mm.不同术式患者术后面部外形、进食及语音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的TMJ功能指数,即功能障碍指数(dysfunctionindex,DI)及功能紊乱指数(cramiomandibularindex,CMI)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保留髁突组患者的TMJ功能优于腓骨替代髁突组。

  由此得出结论保留髁突的血管化腓骨瓣下颌骨重建有助于恢复TMJ功能;以腓骨瓣末端替代髁突进行下颌骨重建时,重建髁突的位置和形态对于TMJ的功能有明显影响。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