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表在《Hearing Research》上的一篇文章指出,神经营养因子可以部分逆转耳聋后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pira ganglion cells,SGCs)形态的改变。
当豚鼠因而毒性药物致聋后,SGCs会发生退行性改变,神经营养因子可以阻断此过程,但SGC形态改变有无缓解尚未见报道。耳聋后SGCs可能对神经营养因子比正常功能耳蜗中SGCs反应更为敏感。鉴于此,来自荷兰的耳鼻喉科学专家研究了豚鼠致聋后线粒体、神经髓鞘、神经细胞核周区、细胞圆形度以及电子密度等。他们通过豚鼠皮下注射卡那霉素和氟噻咪致聋,致聋2周后开始应用BDNF并持续4周。豚鼠分为四组:耳蜗正常组、致聋2周组、致聋6周组、致聋后应用BDNF组。致聋后发现,SGCs有退行性改变,致聋6周后发现SGCs线粒体大小、细胞圆形度、神经细胞核周区、神经髓鞘层数减低。经BDNF治疗后,耳蜗基底部退行性SGCs有逆转,细胞形态比正常耳蜗功能豚鼠为大,细胞圆形度正常,电子密度不变,但神经髓鞘层数较正常耳蜗功能豚鼠减少。SGCs细胞形态的改变与SGCs减少有关,停止BDNF治疗亦发生类似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