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爪病主要发病原因是猫身上的一种细菌所致,可以导致被挠抓过的人出现以上症状。但是带有这种病菌的猫本身却不会出现上述症状。这种细菌活动最厉害的季节为夏季和冬季。家庭成员同时发病的情况也较多。这种致病细菌归属于立克次体目、巴通体科(Bartonellaceue)的巴通体属而命名为汉赛巴通体。曾用名为汉赛罗卡利马体(Rochlimaea henselae),属于立克次体目、立克次体科的罗卡利马体属。该病原体为一种革兰氏阴性细小微弯取杆菌状巴通体,在普通培养基上不易生长。
病原体于革兰染色时呈阴性,为细小微弯曲杆菌状,对糖不发酵,生化反应如氧化酶、触酶、七叶苷、马尿酸盐水解、硝酸盐还原等均呈阴性。在普通培养基上不易生长,但现已发现适于其生长的一种液体培养基。
猫抓病最早由Parinaud于1889年首次报道,主要表现为肉芽肿性结膜炎、耳前淋巴结肿大和有接触动物史。随后,Verhoeff(1913年)从猫抓病患者的结膜切片中发现一种丝样微生物,当时认为其病原体为立克次体。Wear等[3]于1983年从猫抓病患者的病变淋巴结、皮肤组织或结膜组织中分离到病原体,并命名为罗卡利马体(Rochalimaea),后又重新命名为巴尔通体。迄今发现导致猫抓病的巴尔通体有2种亚型,即B.henselae和B.quintana.它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主要通过被猫(尤其是小猫)或其它动物抓咬或密切接触而感染发病,也可通过跳蚤等传播,通过节肢动物传播的危险性尚未完全肯定。在美国,猫抓病的年发病率约为9.3/10万,其中80%为儿童发病,90%的患者有接触猫的病史,秋冬季节多发,男性多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