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结束。
同时,被称为“医改核心”的公立医院改革也已破题:广东计划在深圳、韶关、湛江三地先行试点,逐步取消目前医院15%的药品收入加成。江西省也在制定类似的改革规划。
取消15%的药价加成如果不辅以合适的回补措施,从医院的角度来说,不仅是“少赚”,而更可能带来的结果是“巨亏”。一些公立医院向媒体表达了这种担心。同样,配套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的改革也遭受到了不小的阻力。因为这一方式可能面临更大的道德风险,所以广东在将开展的此类试点地区,只选择一些规模较小的二级医院试行。
把畸高的药费降下来,将偏低的医疗服务价格提起来,让医疗服务回到一种合理的状态,这是公立医院改革前进的一大方向。但是,在这一种前进的道路中,遭受到的阻力却显得异常之大。同样,以往药费收取政策及提高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等类似的改革,也遭受到了来自不少民众的质疑和反对。我认为,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一个问题是,当前“不透明”的公立医院体制之弊端,已成公立医院改革的一大阻力。
这种“不透明”的公立医院体制弊端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当前公立医院的成本不透明,无法接受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公立医院在历史上大部分资产都是由政府直接投入的,土地、建筑、设备等没有核算其成本及折旧。同样,在医院的行政预算支出成本、医疗项目建设成本、每年要负担的人员工资收入支出成本等内容,对公众而言,甚至对政府部门而言,同样还是个谜。在这种状况下,一取消15%的药价加成,一些公立医院就喊巨亏,自然难以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接受。即使他们真的是处于亏损状态,也会因为“不透明”难以得到同情和认可。
第二、成本不透明,自然会出现利润也不透明,亏损也不透明。由于公立医院的事业单位属性,很少以企业的标准进行成本核算,而只是计算实际的收入和支出,带有明显的收付实现制痕迹,因此很多医院的利润始终是个谜。此外,由于越是处于亏损状态,公立医院越是容易赢得来源于政府财政上的卫生投入,所以这也是当前出现一些年收入几个亿的医院喜欢喊亏损,或者大肆进行盲目扩张建设自造亏损的一种主要原因。
这种“不透明”的公立医院体制弊端带来的后果表现于:一是容易诱使公立医院过于商业化、市场化,与患者争利,最后加大了民众的医疗负担,损害公立医院形象;二是因为公立医院种种不透明的体制状态,很容易诱使各种医疗实体出现部门自肥行为、权力寻租行为及医疗腐败等;三是因为财政成本及资金流向分配体制上的不透明,让纳税人对卫生投入的前景感到不乐观,他们害怕即使政府加大对这些医疗机构进行财政投入后,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依然得不到改变。
破解这种 “不透明”的根本方法,就如同新医改提出的指导思想所说的,“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笔者认为,只有先进行公立医院内部自身的体制改革,厘清相关的成本、利润、资金使用流向的内容,建立起公立医院走向公益性的相关配套服务制度,在这种 “不透明”得到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再去实行“把畸高的药费降下来,将偏低的医疗服务价格提起来”等一系列面向患者和市场的医疗改革政策,方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