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术语 > 正文

肝著、肝胀(西医病名:慢性肝炎)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肝著或作肝着,又名肝胀。肝著病名出《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灵枢·胀论》曰:“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

  肝著是因肝热病、肝瘟等之后,肝脏气血郁滞,著而不行。以右胁痛,右胁下肿块,用手按捺捶击稍舒,肝功能异常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胀[著]病类疾病。

  本病主要指西医学所说的慢性肝炎,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部分病例可演变成肝积,甚至恶变成肝癌。

  [诊断依据]

  1.常有肝热病发病史。一般认为肝热病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肝著。部分病例因病时日久,病史可不明确,而于检查后发现。

  2.右胁或剑突下胀痛或刺痛,常欲以手揉按,伴食欲不振,嗳气,腹胀,便溏,乏力等症。

  3.肝脏肿大,质软或稍硬,有压痛,或有轻度黄疸,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脾脏一般无明显肿大。

  4.肝功能或可正常,常见谷丙转氨酶、麝浊、锌浊、碱性磷酸酶、谷胺酰转肽酶有轻度升高,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高,r-球蛋白或见增高。

  [鉴别诊断]

  1.肝热病:急性发作,时间未超过6个月,黄疸指数、转氨酶增高明显,常伴发热。

  2.肝积:肝脏质硬,脾脏肿大,全身情况较差,瘀血指征更明显。

  [辨证论治]

  1.肝胆湿热证:右胁胀痛,按之疼痛,双目轻度黄疸,发热口渴,心中懊1农,口干而苦,恶心欲呕,腹部胀满,大便秘结或呈灰白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清利肝胆湿热。

  2.肝气郁滞证:两胁隐痛,胁下有肿块,腹胀不舒,脘痞便溏,嗳气频作,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疏肝理气解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肝郁脾虚证:胁肋胀痛,胸闷腹胀,胁下肿块,神疲倦怠,食欲减退,大便不实或溏,舌苔薄白,脉细弦。疏肝理气健脾。

  4.寒湿困脾证:右胁疼痛,胁下肿块,脘腹痞胀,下肢轻浮,精神困倦,畏寒懒动,食少便溏,舌苔白滑或白腻,脉缓。温中健脾化湿。

  5.瘀滞肝络证:胁部刺痛,胁下肿块,按之痛甚,腹大坚满,脉络怒张,面颊胸臂有血痣、丝状红缕,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不欲饮,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瘀斑,脉细涩。行气化瘀通络。

  6.肝肾阴虚证:肝区隐痛,腹胀纳差,倦怠乏力,头晕目胀,口干口苦,心烦失眠,舌尖红,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数。滋补肝肾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