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术语 > 正文

胆石(西医病名: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及肝胆管结石)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胆石是因嗜食肥甘及湿浊热邪虫毒等蕴聚于胆,胆汁淤积,与邪毒凝结而成砂石。以右上腹胀闷或痛,检查发现胆道结石为主要表现的结石类疾病。

  本病即西医学所说的胆石症。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及肝胆管结石。常与胆瘅或胆胀并存。

  [诊断依据]

  1.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体型多肥胖。部分病人可无明显症状,而于检查中发现。

  2.平时仅有脘腹或右胁胀闷不适、腹胀、嗳气等症,饱餐或食油腻后为明显。

  3.进食油腻或饱餐、劳累、腹部受震动、左侧卧位等,或可诱发结石梗阻胆道,则可出现右上腹绞痛或持续胀痛,可向右肩或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呕后痛可稍减。可伴轻度发热及黄疸。

  4.绞痛发作时,右上腹或剑突下可有压痛和反跳痛,或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5.B超可显示胆囊或肝胆管内有增强光团,有声影。X线腹部平片常可见结石阴影。胆囊胆道造影可显示结石阴影。

  [鉴别诊断]

  1.胃疡、胃络痛:疼痛多有一定规律性,一般不因食油腻而诱发,胃镜及X线钡餐检查见胃病病灶。

  2.胰瘅:疼痛及压痛部位多在中上腹或稍偏左,胆囊区无明显触痛,血、尿淀粉酶显著增高,B超等检查可资鉴别。

  3.蛔厥:好发于青少年,钻顶样绞痛阵作,可吐出蛔虫,缓解时可如常人,腹部体征不明显。

  4.胰癌:发病年龄较高,起病隐匿,无阵发绞痛特征,疼痛与黄疸、消瘦等呈进行性加重,B超、CT等检查可资鉴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辨证论治]

  1.肝胆气滞证:右胁或剑突下绞痛,恶心呕吐,口苦厌油,或有发热,舌苔薄黄,脉弦。疏肝理气、利胆排石。

  2.肝胆湿热证:右胁或剑突下剧痛,牵引肩背,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寒热往来,身目黄染,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清利湿热、利胆排石。

  3.热毒瘀肝证:寒战高热,右胁绞痛,全身发黄,恶心呕吐,腹部胀满,大便秘结,小便短黄,心烦易怒,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脉弦数。清热解毒、苦寒攻下。

  4.肝郁脾虚证:右上腹胀痛,痞闷不舒,纳呆,腹胀,嗳气,便溏,舌苔白,脉弦细。疏肝理气健脾。治疗秘方:A-640号。

  5.肝胆瘀滞证:右上腹疼痛,痛有定处,状如针刺或刀割,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行气化瘀、利胆排石。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