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约之名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
脾约多因燥热内结,阴津亏少,或脾虚失运,阴寒凝滞等,使肠道传导迟缓所致。以经常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习惯性便秘。
[诊断依据]
1.起病缓慢,或继发于热病、产后,或见于年老、体弱者。
2.大便干燥,多呈大块或如小粒,若羊屎状,排出不畅,左少腹有胀压感,服润下通便药物虽可排便,但不久又秘结。常伴食欲不振,口苦或口臭,腹痛,神疲,头痛,不寐等,或于左少腹触及包块。
3.胃肠X线检查:见钡剂到达结肠后运行明显减慢,特别显出扩张的直肠壶腹,或见钡剂在结肠内被分成小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及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直肠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血管走向模糊,或可见肠管痉挛性收缩等。
[鉴别诊断]
本病虽经常便秘而不甚痛苦,检查无特殊发现,其他疾病如肠痹、肠结、肠癌、肠痨、内痔、裂肛、瘫痪等所致便秘,常有其相应症状、体征,X线、结肠镜等检查可加以鉴别。
[辨证论治]
1.肠道热结证:大便干结,腹部胀满,按之作痛,口干口臭或口舌生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清泻肠热。
2.肠道气滞证: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胁腹痞满,腹中胀满而痛,舌淡红苔薄腻,脉弦。理气导滞。
3.阴虚肠燥证:大便干燥,粪如羊屎,口干咽燥,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润肠。
4.血虚肠燥证:大便秘结,粪燥如栗,面色萎黄无华,头晕目眩,心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养血润肠。
5.脾气亏虚证:大便数日一行,虽有便意,临厕则努挣乏力,挣则汗出气短,面色白,神疲气怯,舌淡苔薄,脉虚无力。补益中气。黄芪汤(739)加当归、党参、白术等。
6.脾胃阳虚证: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中冷痛,喜热怕冷,四肢不温,面色青白,淡苔白,脉沉迟。温通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