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术语 > 正文

脾痿、脾消(西医病名:吸收不良综合征)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脾痿又名脾消、脾劳。

  脾痿是因胃肠慢性久病,或因它脏病变影响,进食过少等,使脾气痿弱,精微匮乏,机体失却充养。以食少,腹胀,腹泻,疲乏,消瘦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痿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吸收不良综合征。可因本病而导致脾水、脚气、疳积上目、血劳等虚劳类疾病。

  [诊断依据]

  1.起病及进展缓慢,无年龄性别之异。可因长期厌食、胃肠慢性久病,或继发于肝胆胰等脏器的病变,或胃肠手术等之后。

  2.长期食欲不振,进食量少,大便稀溏,可为脂肪泻,便量多恶臭、苍白有泡沫,腹胀或伴腹痛,肠鸣,恶心呕吐,消瘦,神疲乏力,晚期可有水肿及面白、头晕等血虚证候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有不同程度贫血。血清白蛋白减低、凝血酶原低下。低血钙、低血磷、血清碱性磷酶活性升高,血钾、胆固醇等降低。大便镜检可有脂肪滴或肌纤维等未消化食物,粪便苏丹Ⅱ染色脂肪球阳性,脂肪吸收试验及D-木糖吸收试验异常等。

  4.小肠X线钡剂检查:可见小肠内液体和粘液过多,使钡粒呈团块状或絮结,小肠扩张,钡柱中断,羽毛样粘膜消失,出现“印模现象”。

  5.继发于其他疾病之后者,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及检测发现。

  [鉴别诊断]

  1.肠郁:以腹痛、腹泻或便秘为主症,病情与情绪关系密切,常有不寐、多梦、忧虑、精神涣散、神情过敏等神志症状。各项检查肠道无形质改变。

  2.伏梁:二者鉴别主要在X线钡餐检查,脾痿的肠道异常改变范围较广,主要呈分节样及雪花片状改变;伏梁一般为单发或多发的局限性肠狭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若由其他脏器疾病如癌病、痨病、胰胀、肾水、瘿气等所致者,一般以原病诊断为主。

  4.厌食、久泄与脾痿的关系密切,既可为因果关系,又可同时存在,而可有多个诊断。如以厌食或久泄为突出表现,而疲乏、消瘦等不明显者,一般分别诊断为厌食、久泄,突出表现为食少、腹泻,并有疲乏,消瘦者,可诊断为脾痿。

  [辨证论治]

  1.脾虚营亏证:久不欲食,腹胀,大便溏薄,形体消瘦,精神疲乏,气短懒言,舌淡白苔薄,脉细弱。益气养营。

  2.脾虚夹湿证:腹胀或隐痛,肠鸣,纳差,恶心呕吐,体瘦,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脉濡缓。健脾化湿。

  3.脾胃阳虚证:腹泻日久,反复发作,大便稀溏如油状,腹胀痛,喜暖喜按,纳差呕恶,形体消瘦,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或见水肿,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缓。

  温补脾胃。

  4.肝郁脾虚证:腹胀痛连及两胁,情志变化加重,纳差呕恶,口干苦,大便稀溏或形如油脂,量多恶臭,解而不爽,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淡或红,苔薄,脉弦缓。疏肝健脾。

  5.脾肾阳虚证:腹泻日久,迁延不愈,腹胀痛,大便稀溏,晨泻为著,形体消瘦,畏寒肢冷,头晕耳鸣、神疲纳少,腰膝酸软,或见肢体水肿,舌胖质淡,苔水滑,脉沉细微或沉迟。温补脾肾。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