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术语 > 正文

伏梁(西医病名:克隆病、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肉芽肿性肠炎)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伏梁之名出《素问·腹中论篇》,曰:“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岐伯曰:病名曰伏梁。……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

  伏梁是因秽浊之邪结伏肠道,阻滞气血运行,秽浊与气血搏结日久而成。以腹痛,腹泻,右下腹包块为主要表现的积聚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克隆病(亦称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肉芽肿性肠炎)。可自行或经治而缓解,可并发肠结,少数重症迁延不愈者,预后较差。

  [诊断依据]

  1.临床不太常见,发病以青壮年多见,男略多于女。起病缓慢,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呈渐进性发展。

  2.腹痛常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常于纳后发生,伴肠鸣,便后缓解,亦可呈持续性腹痛或全腹痛。于右下腹或脐周常可扪及包块,有压痛。腹泻,大便呈糊状,一般无粘液、脓血及里急后重,常伴有不规则发热,恶心呕吐,纳少,乏力,消瘦等症。部分病人可见便血、关节疼痛、口糜、肝癖、肝著等病症表现,或并发肠结。

  3.血液检查:常见贫血、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速等。

  4.粪便检查:隐血试验常呈阳性,或见脂肪含量增多等。

  5.X线钡餐检查:可见肠道病变呈节段性分布,肠粘膜皱襞增宽、扁平,甚至消失;可有线状溃疡、卵石征和息肉状变。肠管狭窄程度不一,肠管僵硬,呈线样征。病变近:端肠管有扩张和积液。

  6.结肠镜检:可见粘膜充血、水肿、大小不等的溃疡,肠腔狭窄,肠袋改变,假息肉形成及卵石状的粘膜相。并有裂沟和圆形溃疡,病变肠段间粘膜正常。活检可发现粘膜下微小肉芽肿及纤维组织增生。

  [鉴别诊断]

  1.肠痨:以腹痛、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低热,盗汗等为主要表现。常有痨病史,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X线钡餐检查及结肠镜检见病变不呈节段性分布,活检发现干酪样肉芽肿,可见到结核杆菌等以资鉴别。

  2.大瘕泄:腹痛及包块多在左下腹,常有里急后重,大便有粘液脓血,X线及内镜检查见结肠为弥慢性病变,一般无肠腔狭窄。

  3.肠癌:多见于中年以上,以大便变形或夹有脓血,下腹痛并扪及包块为特征。

  X线钡灌肠见局限性充盈缺损,内窥镜及活检发现癌肿病变。

  4.肠痈:急起发病,右少腹疼痛、压痛或反跳痛,或触及包块,发热,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腹泻少见等可资鉴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小肠瘅:好发于儿童与青年,常有暴饮暴食及饮食不洁史,骤发腹痛,以左上腹和左中腹为主,大便呈血水样或暗红色糊状、腥臭,伴高热、嗜睡、谵妄、面白肢冷、脉微细等温毒厥脱表现。

  6.休息痢:以左下腹痛为主,腹泻为粘液脓血便,粪便检查或培养阳性及肠镜检查可以确诊。

  [辨证论治]

  1.肠道湿热证:右少腹或脐周疼痛,肠鸣,腹泻,大便呈糊状,肛门灼热,恶心呕吐,纳差,口干,或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清利肠道(湿热)。

  2.肝郁脾虚证:右少腹或脐周疼痛,痛则欲便,便后痛减,大便稀溏,胸胁胀满,嗳气纳少,口干且苦,舌淡苔薄,脉弦缓。疏肝健脾。

  3.肠道瘀滞证:右少腹或脐下疼痛,扪及包块,固定不移,大便稀溏或呈黑色,形体消瘦,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4.脾肾阳虚证:病程迁延,反复发作,黎明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弱。温补脾肾。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