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术语 > 正文

久泄(西医病名:慢性肠炎)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河间六书·泄泻》:“五泄,伤寒乃分三节……,未治久泄法,仲景论厥阴经治法是也。”《明医杂著》:“亦有久泄肠胃虚滑不禁者,宜涩之。”

  久泄是因腹泻日久,脾肾虚弱,或肝脾不调所致。以腹泻持续或反复超过2个月以上为主要表现的泄泻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慢性肠炎。日久可发展成脾痿。

  [诊断依据]

  1.曾有暴泻病史,或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超过2个月以上),病势较缓,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止,常因饮食不慎、寒温失调、情绪波动、劳累等而诱发或加重。

  2.以长期腹泻为主症,大便稀溏或水样便,次数增多,每日在3次以上,伴腹部隐痛,食欲不振,肠鸣矢气等症。

  3.大便检验见有未消化食物残渣,一般无脓血粘液,镜检或可见霉菌丝、孢子,或见成堆葡萄球菌和假膜等。

  [鉴别诊断]

  1.导致慢性腹泻的病种很多,主要从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特别是粪便检查,以判断原发病种,必要时作X线钡灌肠或钡餐、消化道内窥镜检查、有关试验、超声扫描、CT检查等,只有在排除休息痢、奇恒痢、慢性蛊虫病、肠郁、肠痨、肠癌、大瘕泄、伏梁等特异性疾病以后,方可以久泄作为病种诊断,其鉴别要点参见有关病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脾痿、脾水:可由久泄而导致,或合并存在。脾痿以食少、腹泻、消瘦、疲乏等为突出表现;脾水以水肿为突出表现;久泄以长期腹泻为突出表现。

  [辨证论治]

  1.寒湿困脾证:泄泻清稀甚至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温中化湿。

  2.湿热蕴脾证:泄泻急迫或泻而不爽,大便色黄褐,肛门灼热,腹胀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清热利湿。

  3.肝郁脾虚证:泄泻稀溏,伴腹痛或胀坠感,情绪紧张或抑郁恼怒时加重,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疏肝健脾。

  4.脾虚食积证:大便溏薄,有腐臭气,排便不爽,脘腹痞胀,纳少,嗳腐,舌淡苔腐或腻,脉弦缓。补脾健胃、消食导滞。

  5.脾胃气虚证:大便时溏时泻,饮食减少,纳后腹胀,肢体倦怠,神疲懒言;舌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补脾健胃。

  6.脾肾阳虚证:大便清稀,或伴有完谷不化,泄泻多在黎明前,肠鸣即泻,泻后即安,脐周腹痛,形寒肢冷,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胖,苔白润,脉沉细或尺弱。温补脾肾。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