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中医知识 > 中医术语 > 正文

肠瘤(西医病名:胃肠息肉)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肠瘤之名出《灵枢·刺节真邪》,曰:“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瘤。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

  肠瘤可能因湿热痰瘀互结,阻滞胃肠脉络所致。以腹部不适,检查发现胃肠粘膜上有结节状隆起为主要表现的积聚类疾病。

  本病多指西医学所说胃肠息肉。个别病例有恶变之可能。

  [诊断依据]

  1.以40岁以上男性多见,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亦有见于12岁以下儿童者。

  2.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早期常无自觉症状,或仅感脘腹不适、隐痛、腹胀。发生于胃者,可有恶心、厌食,或见大便色黑;发生于大肠者,可见大便次数增多,大便习惯改变,或见无痛性血便、粘液便。病久而有反复出血者,可见消瘦,面色无华等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X线钡餐或钡灌肠检查:可见息肉为卵圆形充盈缺损。

  4.内窥镜检查及活检:可见胃或肠粘膜局部呈结节状隆起,息肉可为球形、半球形、卵圆形、丘形,有蒂或无蒂,多个或单个,大小如绿豆、黄豆或蚕豆,表面光滑,颜色正常或充血,其表面或可见糜烂、出血点。活检可对息肉性质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胃癌、肠癌:自觉症状及消瘦呈进行性发展,全身情况差,X线钡剂检查、内窥镜检查及活检可资鉴别。

  [辨证论治]

  1.肝气郁结证:脘腹胀痛,连及两胁,情志不遂则加重,纳少,嗳气,口干且苦,大便稀溏或解而不爽,舌淡苔薄白或黄,脉弦。疏肝理气。

  2.痰瘀互结证:脘腹刺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纳差,;恶心,或吐痰涎,腹胀,大便稀溏,或下紫暗粘液血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腻,脉弦涩。祛痰化瘀。

  3.胃肠湿热证:脘腹痞满或胀痛,恶心欲呕,食纳不振,大便不爽或稀溏,夹带粘液及血便,其色鲜红,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4.脾胃阳虚证:脘腹不适或隐痛,喜暖喜按,纳差,恶心,大便稀溏,夹粘液或呈黑便,形寒肢冷,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沉缓或沉细无力。温补脾胃。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