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传染病学 > 正文

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的流行病学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一)传染源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从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最强。东南亚森林中的猴感染后多不发病,但可成为传染源。

  (二)传染媒介

  埃及伊蚊是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的主要传播媒介,其次是白纹伊蚊。前者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沿海如海南岛等地区,喜栖室内。后者在我国分布较广,尤以长江以南为普遍,常在室外活动。蚊吸血受染后,经8~12天才有传染性,再次叮呅人可传染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伊蚊受染后终生有传染性。病毒在白纹伊蚊的唾液腺及神经细胞中可大量复制。

  (三)易感性

  人类普遍易感,在原无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的区域内一旦发生流行,疫情可于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并使大部分居民受染。发病以儿童为多。在热带地区多呈地方性流行,一次得病后对同一亚型的免疫力可持续1~4年,但仍可感染另一亚型。感染两种亚型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其次是北非,非洲赤道地区、南非北部、澳洲、地中海地区、太平洋岛屿,加勒比海岛屿等地。解放前我国台湾及东南沿海地区曾有过流行。解放后1978年在广东佛山市发生流行,1980年蔓延至广东,广西等地区,其中海南岛流行最为严重,以后常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登革热及登革出血热系由蚊传播,故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在每年的5~11月,高峰在7~9月。(医学教育网搜集)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