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传染病学 > 正文

狂犬病的病因学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狂犬病病毒为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一端圆凸;一端平凹,形如子弹,直径65~80nm,长约130~240nm.病毒易为日光、紫外线、甲醛、升汞季胺类化合物(如新洁尔灭)、脂溶剂、50%~70%酒精等灭活,其悬液经56℃30~60分钟或100℃2分钟即灭活。病毒于-70℃或冻干后置0~4℃中可保持活力数年。被感染的组织可保存于50%甘油内送验。

  狂犬病毒含5种蛋白,即糖蛋白(G)、核蛋白(N)、双聚酶(L)、磷蛋白(NS)及基质(M)等。后二者为小分子蛋白。G可导致体内形成中和抗体,可对抗病毒攻击。N导致的抗体但不具中和力,可用检测浆内包涵体。(医学教育网搜)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