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氢为无色透明液体,深层时略带淡蓝色,用水稀释的过氧化氢可以降低它的分解活性,微酸性液体,具有漂白作用,其分子内含有活性氧47%。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放出大量的氧、热量和水蒸气。过氧化氢对热、杂质、冲击、酸度、强光等均有敏感,极易发生分解,须加入少量的有机物或无机物作为安定剂,如磷酸及其盐类、锡酸盐、8-羟基喹啉等。
使用方法和范围:室内空气消毒时使用1.5~3%过氧化氢喷雾,20ml/m3作用30~60分钟。10%过氧化氢可杀灭芽孢。温度越高杀菌力越强,空气的相对湿度在20~80%时,湿度越大,杀菌力越强,相对湿度低于20%,杀菌力较差,浓度越高杀菌力越强。气雾用于空气、物体表面(墙壁、家具、地板等)消毒,溶液用于餐具、便器、手等消毒。
安全使用:存放60%以上的过氧化氢用纯铝(含铝99.6%以上)、聚四氯氟乙烯、聚三氯乙烯制成容器(严格清洗和钝化),严禁铁、铁锈或尘土等杂质进入(应带有防尘过滤器的排气孔)。20~60%的过氧化氢储存于聚乙烯桶或纯铝桶中。储存场地应防止太阳光直射,应有充足的水源和消防水龙带以及喷雾装置。若发现高浓度过氧化氢泄漏,用水冲洗泄漏液,若发现温度比外界温度升高5℃以上,可加入适量安定剂(磷酸)或用蒸馏水稀释,若无法控制分解,温度比大气温度高10℃以上,可将过氧化氢紧急泄出,若发现容器排气孔中冒出蒸气,所有人员应迅速撤至安全地方。
毒性:浓度为3%的过氧化氢未发现明显的皮肤、眼、消化道的毒性作用。浓度大于10%的过氧化氢有较强的氧化性和腐蚀性,可引起皮肤、眼、消化道的化学性烧伤。
中毒表现:
正常使用时,有极轻微的粘膜刺激作用。
误用:口服大量的3%过氧化氢可能会发生呕吐和腹泻。高浓度的过氧化氢(>10%)可引起眼睛、皮肤的灼伤,出现水疱、角膜水肿甚至溃疡穿孔。口服高浓度的过氧化氢(>10%)口腔、咽喉、食道和胃有烧灼感,出现消化道溃疡出血甚至穿孔,严重者可昏迷、抽搐、休克。吸入高浓度的过氧化氢蒸汽(>10%)可引起严重的呼吸道刺激症状,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甚至化学性肺水肿。
处理及治疗方法:
皮肤沾染时,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也可用2%碳酸钠溶液冲淡。皮肤刺激症状不缓解或加重,去医院就诊。
眼睛沾染时,应立即用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
误服低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立即催吐或洗胃。口服高浓度的过氧化氢(>10%),出现明显的消化道腐蚀症状后,不主张洗胃、催吐、导泻,立即口服100~200ml的牛奶、蛋清或氢氧化铝凝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