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妇产科学 > 正文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概念、病理和临床分期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1.概念

  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称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异位子宫内膜可生长在远离子宫的部位,但绝大多数病变出现在盆腔内生殖器官和其临近器官的腹膜面,故临床上常称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2.病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伴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粘连形成,以致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泡,最后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蓝色实质结节或包块。

  (1)卵巢: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多见部位,约80%患者病变累及一侧卵巢,双侧卵巢同时波及者约为50%.病变早期在卵巢表面及皮层中可见紫蓝色斑点或小泡,但以单个为多见,称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囊肿内含暗褐色粘稠状陈旧血,状似巧克力液体,故称为卵巢巧克力囊肿,直径多为5~6cm,但最大者直径可达25cm.由于经期时囊内出血增多,囊腔内压力增高,囊壁出现小裂隙并有极少量血液渗漏,引起的腹膜局部炎性反应和组织纤维化,导致卵巢与其邻近的子宫、阔韧带或乙状结肠等紧密粘连,手术时可流出粘稠的暗褐色陈旧血液。这样的卵巢与周围器官或组织紧密粘连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临床特征之一,并可借此与其他出血性卵巢囊肿相鉴别。

  (2)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子宫后壁下段:因处于盆腔后部较低或最低处,与经血中的内膜碎片接触机会最多,也是内膜异位症的好发部位。早期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或子宫后壁下段有散在紫褐色出血点或颗粒状散在结节。随病变发展,子宫后壁与直肠前壁粘连,直肠子宫陷凹变浅,甚至完全消失,严重者直肠子宫陷凹内的异位内膜向直肠阴道隔发展,在隔内形成包块,并向阴道后穹窿或直肠腔凸出,但极少穿透阴道或直肠粘膜层。

  (3)宫颈:内膜异位累及宫颈者较少。病灶可位于表浅的粘膜或深部间质内。浅表者多系子宫内膜直接种植所致,在宫颈表面可见暗红色或紫蓝色小颗粒,月经期略增大,易被误诊为宫颈腺囊肿。深部病灶可能系直肠子宫陷凹异位灶直接蔓延而来,在宫颈剖面可见紫蓝色小点或含陈目不暇接血液的小囊腔。

  (4)输卵管:一般直接累及者较少见,偶可在其管壁浆膜层见到紫褐色斑点或小结节。输卵管与其周围病变组织粘连,甚至因扭曲而影响其蠕动,但管腔多通畅。

  若临床表现和手术时肉眼所见病理改变十分典型,即使镜检下仅能在卵巢的囊壁中发现红细胞、含铁血黄素或含元气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等出血证据,亦应视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3.临床分期

  临床分期的目提区分微型(1~5分),轻型(6~15分),中型(16~40分)和重型(40分以上),也称Ⅰ、Ⅱ、Ⅲ、Ⅳ期。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