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妇产科学 > 正文

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的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1.发病机制

  黄体一般生存14日后萎缩,内膜因缺乏雌、孕激素的支持而脱落行经,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紊乱引起黄体萎缩不全,内膜持续受孕激素影响,以致不能如期完整脱落。

  2.病理

  正常月经期第3~4日时,分泌性内膜已全部脱落,代之以再生的增生性内膜。但在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时,于月经期第5~6日仍能见呈分泌反应的内膜。由于患者出血时间较长,使内膜失水,间质变致密,腺体皱缩,腺腔呈梅花状或星状。子宫内膜表现为混合型,即残留的分泌期内膜与出血坏死组织及新增生的内膜混杂共存。

  3.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表现为月经间隔时间正常,但经期延长,长达9~10日,且出血量多。

  4.诊断

  除典型的临床表现外,基础体温双相,但下降缓慢。诊断性刮宫在月经期第5~6日进行,内膜切片检查仍能见到呈分泌期反应的内膜,且与出血期及增生期内膜并存。

  5.治疗

  (1)孕激素:自下次月经前8~10日开始,每日肌注黄体酮20mg或口服安宫黄体酮10~12mg,共5日,其作用是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反馈功能,使黄体及时萎缩,内膜较完整脱落。

  (2)HCG:HCG2000~3000U,共5次。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