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妇产科学 > 正文

羊水栓塞的病理生理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后,通过阻塞肺小血管,引起过敏反应和凝血机制异常而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1.肺动脉

  高压羊水内有形物质直接形成栓子,经肺动脉进入肺循环阻塞小血管引起肺动脉高压;羊水内含有大量激活凝血系统的物质,启动凝血过程,弥散性血管内形成的血栓阻塞肺小血管,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加重肺小血管痉挛。羊水内抗原成分引起Ⅰ型变态反应,反射性地引起肺内小血管痉挛。这种变态反应在引起的肺动脉压升高时有时可起主要作用,肺动脉高压可引起急性右心衰竭,继而呼吸循环功能衰竭。

  2.过敏性休克

  羊水中胎儿有形成分为致敏原,作用于母体,引起Ⅰ型变态反应,所导致的过敏性休克多在羊水栓塞后立即出现休克(血压骤降甚至消失),以后方有心肺功能衰竭表现。

  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妊娠时母血呈高凝状态,羊水中含大量促凝物质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在血管内产生大量的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致使DIC发生。羊水中亦含有纤溶激活酶,而纤维蛋白原下降同时可激活纤溶系统。由于大量凝血物质的消耗和纤溶系统的激活,产妇血液系统由高凝状态迅速转变为纤溶亢进,血液不凝固,发生严重产后出血及失血性休克。

  4.急性肾功能衰竭

  由于休克和DIC,肾急性缺血导致肾功能障碍和衰竭。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