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妇产科学 > 正文

黄体功能不足的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1.发病机制
  由多种因素所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紊乱,可导致卵泡期FSH缺乏,使卵泡发育缓慢,雌激素分泌减少;LH脉冲频率虽增加,但峰值不高,LH不足使排卵后黄体发育不全,孕激素分泌减少;LH/FSH比率异常也可造成性腺轴功能紊乱,使卵泡发育不良,排卵后黄体发育不全,以致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足。
  2.病理
  子宫内膜的形态往往表现为腺体分泌不足,间质水肿不明显,也可观察到腺体与间质的不同步现象,或在内膜各个部位显示分泌反应不均。有时黄体分泌功能正常,但维持时间短。
  3.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月经频发。有时月经周期虽在正常范围内,但是卵泡期延长,黄体期缩短,以致患者不易受孕或易于在孕早期流产
  4.诊断
  病史中诉月经周期缩短,不孕或早孕时流产。妇科检查生殖器官在正常范围内。基础体温双相,但排卵后体温上升缓慢,上升幅度偏低,升高仅维持9~10日即下降。子宫内膜显示分泌反应不良。
  5.治疗
  (1)促进卵泡发育:首选克罗米芬。
  (2)黄体功能刺激疗法:于基础体温上升后开始,隔日用HCG2000~3000U,共5次。
  (3)黄体功能替代疗法:自排卵后开始,每日肌注黄体酮10mg,共10~14日。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