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又名慢性单纯性青光眼,俗称慢单。是由于眼压升高为基本特征,进而引起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终于导致失明的慢性进行性眼病。开角型青光眼的房有,大多数是宽角,少数为窄角。甚至在眼压升高时,房角也是开放的,故因此而得名。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眼压升高慢性单纯性青光眼在眼压增高时,房角不闭塞的,仍然是开放状态。房水与小梁表面虽能充分接触,但房水不能排出,而使眼压增高。眼压增高原因可能由于下列几情况:
1、小梁组织的变异:小梁组织硬化,变性,网眼缩小,小梁板层变为不规则甚至遭受破坏,内皮细胞增大,胶原纤维变性,弹力纤维退变,小梁网状结构间隙变窄。
2、施莱姆管及其输出管或外集液管的排液功能减退。
3、静脉压增高:血管动脉神经不稳定,周期性交感神经紧张,毛细管静脉压上升,上巩膜静脉压升高,致房水排出困难。
二、关于开角膜青光眼的遗传规律:
现代遗传学特别是药理遗传学—激素升压基因和免疫遗传学HLA系统的研究关于开角青光眼的遗传学说有两派。多数认为开角性青光眼是多因子遗传病。多因子遗传病的发生是由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的,青光眼的三种测量参数一眼压、C值、C/D比例都是数量性状。数量性状通常是由多对基因决定的。因此,开角青光眼就是多因子遗传病。
临床表现
一、自觉症状发病隐匿。早期几乎没有任何自觉症状,病变进展到一定程度时有视力疲劳、轻度眼胀和头痛。当眼压波动较大或眼压水平较高时,也出现虹视和雾视,到晚期双眼视野缩小,但中心视力不受影响,常因夜盲和行动不便等现象方才被发现,最后视力完全丧失。
二、体征
1、眼底改变:
①视盘凹陷进行性扩大和加深;②视盘上下方局限性盘沿变窄,形成切迹,垂直径C/D(杯盘比,即杯直径与视盘直径比值)>0.6,;③双眼凹陷不对称,C/D差值>0.2;④视盘边缘或盘周浅表线状出血;⑤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
2、房角:
宽角或窄角,但眼压高时均开放。
3、眼压:
眼压变化表现在波动幅度增大和眼压水平的升高。幅度多数在清晨上午高,下午低、半夜最低,眼压不稳定。其幅度大要比眼压升高出现得更早。眼压变化有时快,有时慢,有时相对静止。
4、视野:
持续性高眼压,直接压迫视神经纤维及其供血系统,使视神经乳头缺血而形成萎缩变性,出现视野改变。通过视野改变状态可以估计病变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⑴中心视野改变:
早期发现位于Bjerrum区的旁中心暗点,随着病情发展,暗噗扩大并向中心弯曲而成弓形暗点(比鲁姆Bjerrum暗点),最后直达鼻侧的中央水平线而终止形成鼻侧阶梯形(雷涅 Ronne),如果上下方同时出现此阶梯,而且又在鼻侧中央相联,则形成环形暗点,此种暗点可逐渐增宽而与鼻侧周边视野缺损相连接。
⑵周边视野改变:
在中心视野出现暗点的同时或稍后,鼻侧周边部视野缩小,先是鼻上方然后鼻下方,最后是颞侧,鼻侧进行速度较快,有时鼻侧已形成象限性缺损或完全缺损,而颞侧视野尚无明显变化。如果颞侧视野亦形成进行缩小,最后仅存中央部5~10o,即成管状视野。此时不定期可保留1.0的中心视力。
5、视网膜神经纤维束萎缩:
位于颞上和颞下的大血管弓下早期出现条带状萎缩,用检眼镜可见白色的神经纤维束条纹之间,;黑色的条纹加宽,中期和晚期,白色条纹完全消失,出现神经纤维束象限性萎缩和弥漫性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