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及内容
1.在被检查部位的皮肤上涂以含碘溶液,干后再在其上均匀地撒上细淀粉一薄层。
2.发汗方法:
(1)温度调节法或称加"热"发汗,服乙酰水杨酸0.6-0.9g,饮热开水1杯,再将患者置于干烤电架,足端盖毛毯。作用于中枢,可能为刺激下丘脑汗腺分泌中枢,引起全身出汗。
(2)药物诱发,1%毛果芸香碱1ml,皮下注射,作用于节后纤维出汗。
注意事项
1.含碘溶液不宜涂于眼睑、口及外阴部。
2.对年老体弱及幼儿,乙酰水杨酸及毛果芸香碱应酌情减量。加热不可过高,不超过15min.重病患者不宜作此试验。
3.注射毛果芸香碱后,若出现恶心、呕吐、尿频等副作用,可皮下注射阿托品0.5mg解之。
备注
目的:汗液分泌与交感神经功能有关,当交感神经受损时,在其支配体表区域内少汗或无汗。本试验采用碘与淀粉在汗液作用下呈蓝色反应的原理,根据蓝色的深浅了解出汗障碍的区域及其程度,间接了解皮肤交感神经分布的功能状态。
临床意义:出汗是交感神经的功能,其传出神经元位于脊髓胸腰段侧柱中,节前纤维到达交感神经链,节后纤维经周围神经到达汗腺。体温调节出汗法(加"热"法)有临床应用价值、可协助诊断髓内病变及脊髓部分或横贯损害("出汗平面"对脊髓病变的定位价值不如感觉平面准确)。此外,也有助于脑干下部、交感神经传出通路及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药物诱发出汗法不如加"热"法可靠,其反应多不规律,引起的出汗不规则或呈斑点状,诊断价值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