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其他专业 > 正文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 )(2)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鼓膜粉红色或黄色油亮、发线,以及B型鼓室导抗图,一般诊断不难。必要时可在无菌操作下作诊断性鼓膜穿刺术确诊。

  鉴别诊断

  一、排除鼻咽部肿瘤鼻咽癌的首发症状可能是分泌性中耳炎,特别是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应注意排除鼻咽癌。仔细的鼻咽部检查和血清中EBV-VCA-IgA抗体检测列为常规检查项目。纤维鼻咽镜、电子鼻咽镜检查和鼻咽部活检有助于鉴别。

  二、传导性聋与鼓室硬化、听骨链中断鉴别如鼓室完整,听骨链中断者声导抗图呈现限型(Ad型)或深A型,纯音测听骨气导差大于40dB.化脓性及非化脓性中耳炎均可导致鼓室硬化。临床表现为渐进性听力下降,听功能显示传导性聋,听阈可提高35-65dBHL.鼓膜多数有穿孔,残余鼓膜增厚、内陷。局部有大小不等的钙斑;鼓室内壁有时可见粉红色或灰白色高低不平的硬化灶。少数鼓膜完整,紧张部见萎缩性疤痕、钙斑、鼓膜混浊、增厚。

  三、鼓室积液与脑脊液耳漏、外淋巴漏鉴别颞骨骨折或先天性缺损破裂并脑脊液漏而鼓膜完整者,脑脊液聚集在鼓室内,可产生类似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根据头部外伤史、鼓室液体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颞骨X线拍片或颞骨CT扫描可帮助鉴别。外淋巴漏多继发于蹬骨手术后,或有气压损伤史。漏管好发于蜗窗及前庭窗,耳聋为感音性或混合性。内耳胚胎发育畸形与发育遗迹,可形成中耳系统顶壁与鼓室外侧壁上的先天性骨缺损、瘘孔或微裂,导致先天性脑积液耳漏或外淋巴漏。CT与同位素扫描可确诊。手术探查为最终诊断措施。

  四、蓝鼓膜者与胆固醇肉芽肿、鼓室体瘤(或颈静脉体瘤)鉴别胆固醇肉芽肿也称特发性血鼓室,病因不明,可为分泌性中耳炎晚期并发症。鼓室内有棕色液体积聚,鼓室及乳突腔内有暗红色或棕褐色肉芽,内有含铁血黄素与胆固醇结晶溶解后形成的裂隙,伴有异物巨细胞反应。鼓膜呈蓝色或蓝黑色。乳突X线拍片示气房模糊,颞骨CT片见鼓室及乳突内有密度增高影,少数有骨质破坏。鼓室体瘤或颈静脉体瘤为血管性肿瘤,可突入鼓室。患者有搏动性耳鸣、听力减退。

  治疗

  治疗原则为改善中耳通气,清除中耳积液及病因治疗。

  一、改善中耳通气

    1、1%麻黄素液或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氯霉素麻黄素液滴鼻。

  2、咽鼓管吹张:可采用捏鼻鼓气法、咽水通气法或导管吹张法。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忌用。

  3、红外线或超短波透热理疗,改善中耳血液循环,促进粘膜水肿消退。

  二、清除中耳积液:

  1、鼓膜穿刺抽液:

  用针尖斜面较短的7号针头,在无菌操作下自鼓膜前下方或下方刺入鼓室,以空针抽吸积液。必要时定期重复穿刺抽液,积液为粘液或胶状者,可用α-糜蛋白酶(5mg)溶液先注入中耳少许,待5~10分钟后,再注入其余溶液,稍加压慢注,常可冲洗出多量粘液或粘胶液,每周2次。

  2、鼓膜切开术:

  液体粘稠,穿刺抽吸无效者,可作鼓膜切开术。鼓膜切开后吸尽鼓室内液体,积液粘稠者,可注药液入鼓室,如α-糜蛋白酶、透明质酸酶及50%尿素等。

  3、鼓室置管术:

  分泌物粘稠,经上述处理无效;病情迁延,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或估计咽鼓管功能不能于短期内恢复正常者,可经鼓膜留置通气管(内径1~1.2mm的T形管或扣眼硅胶管)。通气管留置时间久暂不一,待咽鼓管功能恢复,即可取管。

  三、病因治疗:

  1、积极治疗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样体肥大者,行腺样体切除术。下鼻甲后端肥大者,行下鼻甲后端部分切除术。

  2、抗生素治疗:急性期可选用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第3代头孢菌素类头孢美特酯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致病菌抗菌作用强,可用于对其他抗菌药物不敏感者。

  3、类固醇激素药物:可用地塞米松或强地松口服,作短期治疗。

  四、手术治疗长期反复不愈、CT值超过40者,应怀疑中耳乳突腔内有肉芽组织形成,特别是发现有听小骨破坏时,根据病变所在部位,应尽早行单纯乳突凿开术,上鼓室开放术,或后鼓室切开清理病灶。

  预防

  加强身体锻炼,防止感冒。进行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和教师对本病的认识,对10岁以下儿童定期进行筛选性声导抗检测。积极治疗鼻咽疾病。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