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真菌的检查方法:
1、取溃疡面坏死组织进行涂片检查,如能找到真菌菌丝,或取坏死组织进行培养,而有真菌生长,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采取标本方法是先滴表面麻醉剂,然后用尖头小刀片在浸润致密处刮取直径0.5毫米溃疡部坏死组织一小块,作为标本。一般先做氢氮氧化钾涂片检查,如果尚有标本可取,可同时作真菌培养。有时,一次以兔过多损伤瞳孔区角膜,切勿在溃疡深处采取标本,以防溃疡穿孔。
2、刮取标本时,有时已能在真菌性与细菌性之间作出初步鉴别。一般说来,真菌性溃疡面的坏死组织呈“苔垢”或“牙膏”样,质地疏松,缺少粘性;而细菌性溃疡面的坏死组织呈“胶冻”样,富于粘性。
⑴真菌涂片法取溃疡面坏死组织一小块置于玻片上,滴5%氢氧化钾溶液一小滴于其上,覆以盖玻片,略加轻压。用高倍显微镜检查,即可检得真菌菌丝。多者常满布视野,但少量菌丝则需仔细检查才能发现。涂片阳性,一般即可确定诊断。标本需当时检查,不能保存。
⑵真菌培养法取坏死组织一小块,置于固体土豆或沙氏培养基斜面上。如能同时接种在几个培养基上,则有助于提高培养阳性率。放在摄氏37度温箱内,每日观察。接种次日起即有真菌生物可能。如果一周后尚未见生长,即为阳性。培养法可以观察真菌菌落的形态、色泽,在显微镜下检查菌丝、孢子等,以鉴别菌咱,保存菌种以及作药物敏感度试验。培养的阳性率一般涂片为低。
诊断
真菌性角膜溃疡的诊断比较困难,一般应从下列三方面着手。
1、病史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应进一步作病原体检查。①农村患者,起病前有稻谷等农业外伤史,或角膜炎史,或挑除异物史。②较长时间滴用或球结膜下注射多种抗生素而溃疡未能控制者。
2、症状及体征
①常伴有前方积脓的白色、黄白色或灰白色溃疡,其发展程度与病程对比,相对为慢性者。
②眼部刺激症状与溃疡大小对比,相对为轻微者。
3、病原
①溃疡坏死组织进行刮片检查,可找到真菌菌丝;将刮片接种于真菌培养基上,可有真菌生长。
②细胞培养一般阴性,或仅有杂菌生长。
鉴别诊断
1、细菌性角膜炎常有外伤史或慢性泪囊炎,无感冒、发热病史。起病急,病变特征不同,病灶呈圆形,可有进行边缘,常有前方积脓。显著的畏光,急剧的眼痛、视力障碍、眼睑痉挛、流泪等刺激症状。根据菌种不同,角膜上溃疡的形成不一:绿脓杆菌性溃疡呈环形,其周围角膜高度水肿呈毛玻璃状;匐行性溃疡有灰黄色进展,边缘呈潜行状,其周围的角膜仍透明。匐行性溃疡表面有灰黄色脓液附着,绿脓杆菌性溃疡表面有大量黄绿色脓性分泌物粘着。溃疡向纵深发展使后弹力层膨出,溃疡可在2~5天穿孔。正确的病原学诊断需要做细菌培养。
2、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因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使角膜形成不同形状和不同深度的混浊或溃疡的角膜炎症。原发感染主要表现为全身发热和耳前淋巴结肿痛,眼部损害极为少见。复发感染既往已有疱疹病毒感染,血清中存在抗体,在挑拨因子作用下,第一次发病或复发病例均属复发感染。其感染来源多为内源性(即病毒存在于角膜、泪腺、结膜系三叉神经节内),少数亦可为外源性。病毒分离是诊断最可靠的方法。
治疗
治疗必须从速。溃疡阶段,真菌高度生长繁殖,应首选对真菌敏感的药物。由于真菌常潜伏于角膜组织内,十分顽固,要求药物与溃疡面保持连续性的接触,使药物在深部组织达到足够浓度,才能消灭或抑制真菌的活动。到目前为止,用来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药物尚不够理想。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例,尚须进行手术。
一、药物治疗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有以下几种。
1、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抗真菌药物。近年来上海等地已有国产供应。配制眼药水浓度为0.2%,眼膏为1%.我院治疗40余例,治愈率为50~60%. 2、汞剂 0.1%柳硫汞(merthiotate,thimerosal)或0.01%硝基本苯汞(phenyl mercuric nitrate)有一定效果。我院治疗过20例早期轻型病例,治愈率为70%左右。
3、大蒜(allium salivum) 对真菌亦有一定疗效。我们用0.1%眼药水,治疗数例,获得治愈,但对眼部刺激性大,患者往往不愿接受治疗。
4、其它药物尚有30%磺胺醋酰钠药水(sulfacetamide),1~2%碘化钾药水(potarsimu iodide)、50,000单位/毫升制霉菌素药水(mystatin,mycostatin)。
二、本病常伴有严重的虹膜炎反应,必须用阿托品充分扩大瞳孔。皮质激素类药物对溃疡有扩散作用,无论局部与全身皆不宜使用。溃疡穿孔或后弹力层膨出病例,结膜囊置入金褐毒素眼膏或二性霉素B眼膏后,应用绷带加压包扎,以促进溃疡愈合。
三、治疗性角膜移植
1、药物治疗失败的病例,可进行穿透角膜移植术。在角膜穿透性移植时,溃疡及其临近的不健康组织必须全部清除,如果留有感染的角膜,反而可使炎症加速扩展。
2、板层角膜移植只适用于病灶可以板层切除干净的病例。
3、对不具备角膜移植条件、药物治疗无显著效果的患者,可行结膜瓣遮盖术。
预后
本病预后较差,只有当角膜病灶小,及时有效治疗后可恢复一定的视力,如病情严重,可危及眼球终致失明。
预防
真菌性角膜炎的致病菌常侵及角膜组织深部,病灶表面愈合后,荧光素染色阴性时,仍须用抗真菌药物半个月以上,使深部真菌完全杀灭,以免真菌感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