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其他专业 > 正文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3)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诊断

  根据上述临床所见,诊断并非十分困难,但周边部范围较小的浅脱离,往往易于漏诊,尤其是极周边部的脱离,直接检眼镜无法查到,必须用双眼间接检眼镜或三面镜加巩膜压迫反复仔细检查后才能确定。

  鉴别诊断

  一、视网膜劈裂症变性性视网膜劈裂症位于下方周边眼底,呈半球形隆志,由囊样变性融事发展而成。内壁菲薄透明。外壁缘附近可以色素沉着。如果其内外壁均有破裂,成为真性裂孔而发生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先天性视网膜劈裂症多发现于学龄儿童。有家族史,视网膜血管常伴有白鞘。病变位于眼底下方或颞下方,双眼对称。如内壁破裂而成大裂孔,与锯齿缘截离相似。但其前缘不到锯眲缘。

  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

  “中浆”本身也是黄斑部或其附近的神经上皮层浅脱离。是可以自行消退的自限性疾病。与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不同。视网膜脱离侵入共同斑部出现视物变形与小视症,与“中浆”症状相同。应散瞳检查周边部。

  三、葡萄膜渗漏(ureal effusion)

  即脉络渗漏(choroidal effusion)。常伴有视网膜脱离,半球形隆起,易于随体位改变而移动,无裂孔。

  四、实体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高度混浊者,更易误诊。可作超声波检查或CT扫描予以鉴别。

  治疗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仍以手术为主要手段,手术原则为在与裂孔相应巩膜面电凝、冷凝或球外、球内光凝,以引起局部脉络膜反应性炎症,使脉络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发生粘连面封闭裂孔。为达到这一目的的还需设法缓解或消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牵引,排出视网膜下液,球壁外加压,巩膜缩短、巩膜环扎术以缩小眼球内腔,或玻璃体腔内注入某种气体、某种液体以加强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接触等,玻璃体牵引严重则需施行玻璃2体切割术。根据视网膜脱离情况与玻璃体膜形成情况选择手术方式。如何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以及裂孔准确定位等。

  预后

  总的来说,脱离范围越小,裂孔数越少,裂孔面积越小,玻璃体膜形成越轻者,手术成功率亦越大,反之则成功率小。术前未找到裂孔者、玻璃体与视网膜广泛粘连未能给以解除者、老年患者,成功率低。高度近视眼、无晶体眼及先天性脉络膜缺损者,成功机会更少。

  1、脱离时间在2个月以内成功率高。时间拖得越长,成功的可能性越小。

  2、手术成功与否以视网膜能否复位为标准。但视网膜复位,并不一定有相应的视功能恢复。例如超过6个月的所谓陈旧性脱离,因视细胞已发生不逆性损害,即使视网膜术后已经复位,视功能亦不能改善,视野绝对性缺损依然存在。中心视力的预后,主要看黄斑是否受害,(脱离、囊样变性、星芒状固定皱褶等)及受害时间的长短。

  3、临床上偶见视网膜脱离自行复位,原脱离区内或其边缘出现黄白色线条,位于神经上皮层下,视网膜血管跨越其上,称为线状视网膜病变(历史曾名线状视网膜炎)。此种线条可能为神经上皮层下纤维蛋白液体机化的结果。自行复位区还具有脱色斑及色素斑,整个色调也和未脱离区不同。由于自行复位均在脱离后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所以视野不可能恢复;如果线条横过黄斑部,则中心视力即有不可逆性严重损害。

  预防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双眼发病率约15%,所以在一眼已发生脱离时,另眼必须充分散瞳检查眼底,如果发现有视网膜变性、裂孔,已发现有浅脱离者,就要及时采取手术以防止脱离继续扩展。仅有裂孔或仅有变性而玻璃体无明显变性,裂孔处未见粘连性牵引,患者亦无固定区域的闪光幻觉者,一般不需要做预防性手术。但必须注意摄生,避免持重及剧烈运动。可较长时期应用抗衰退、改善脉络膜视网膜微循环的中、西药物。反之,则宜进行冷凝或光凝治疗。裂孔在后部眼底,视网膜下无积液不多者可用光凝;在周边部者用冷凝,冷凝时可以不切开球结膜,方法比较简便。然而也要十分慎重,要掌握好冷凝的面积、强度等。黄斑部裂孔虽然已见到浅脱离或放射状皱褶,只要玻璃体基本健康,仍保持一定视力者,不宜光凝。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