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噪声性耳聋(noise induced deafness)系由于听觉长期遭受噪声影响而发生缓慢的进行性的感音性耳聋,又称慢性声损伤(chronic acoustic trauma)。早期表现为听觉疲劳,离开噪声环境后可以逐渐恢复,久之则难以恢复,终致感音神经性聋。噪声性聋常见于高度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如舰艇轮机兵,坦克驾驶员,飞机场地勤人员,常戴耳机的电话员及无线工作者、铆工、锻工、纺织工等。噪声除对听觉损伤外,还可引起头痛、头昏、失眠、高血压、心电图改变,也可影响胃的蠕动和分泌。因此,减少或消灭噪声,为当今环境保护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噪声的声学特性
1、噪声强度:是造成听力损伤的重要因素。强度越大,听力损伤出现越早、越严重。
2、噪声频谱:高频噪声比低频噪声损害大,窄带噪声比宽带噪声损害大,不同频带的噪声对各频率的听阈影响也不相同,以4000HZ左右的听阈受损最早、最明显。
3、脉冲噪声:脉冲噪声(持续时间小于0.5秒,间隔时间大于1秒,强度波动幅度超过40dB)比同等声级的持续噪声危害重;持续噪声中非稳态(声波波动在5dB以上)噪声比稳态噪声危害重。
二、噪声的环境噪声源场所如有防声、隔声、吸声、消声及防震、减震等设施,可以减轻噪声的影响。如伴有通气不良、有害气体、振动等因素同时存在,可增加损害的程度。
三、个体情况
1、暴露时间:每天暴露的时数和工龄越长受害越重,但个体差异很大。听力损害暴露年限的临界与噪声强度有关:85dB(A)时为20年左右;90 dB(A)时为10年左右;95 dB(A)时为5年左右;100 dB(A)时为5年以下。若每日暴露总时间相同,连续暴露比有休息的暴露危害大。
2、个人防护:长期坚持采用防护措施可大大减少噪声的损伤。
3、性别与年龄:同种噪声情况下,听力损害程度究竟是男性重还是女性重,存在争议。年龄越大越易受损害,但个体差异大。
4、耳病情况:原患感音神经性聋者易受噪声损害。中耳疾患对噪声的影响还没有定论。
5、遗传因素:有研究认为,个体对噪声致伤的敏感性与遗传因素有关。
噪声对听觉的损害是一个尚未明了的多因素的复杂机制,现在多归纳为机械性、血管性和代谢性三方面:
一、机械学说高强度的噪声可引起强烈的迷路内液体流动,螺旋器剪式运动的范围加大,造成不同程度的盖膜-毛细胞的机械性损伤及前庭窗破裂、网状层穿孔、毛细血管出血、甚至螺旋器从基底膜上剥离等。
二、血管学说强噪声可使内耳血管痉挛,损害耳蜗微循环,导致耳蜗出血、缺氧,造成毛细胞和螺旋器的退行性变。
三、代谢学说强噪声使毛细胞、支持细胞酶系统严重紊乱,导致氧和能量代谢障碍,引起细胞变性、死亡。此外,近来研究发现噪声造成的耳蜗内环境改变导致一些离子(如Ca2+、K+、Na+)和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脑啡呔、P物质、γ-氨基丁酸、一氧化氮等)的生物特性变化也与听觉损害的机制有关。
病理改变
在长期噪声刺激影响下,耳蜗血管纹首先出现血循环障碍,螺旋器毛细胞损伤,脱落,严重者内毛细胞亦损伤,继之螺旋神经节发生退行性变,以耳蜗基底圈末段及第二圈病变最明显。此处接近鼓室,血管较细,容易受噪声影响,故较早出现散在的毛细胞消失,后渐向蜗顶扩展,同时毛细胞消失渐增多并连接成片。毛细胞损害严重处,螺旋器的柱细胞、支持细胞、血管纹及神经末梢、节细胞均有退变。耳蜗基底圈主要接受4000Hz的声音刺激,故早期患者以4,000Hz处听力损失明显。也有人认为与外耳道共振有关,因外耳道的共振频率在3,000-4,000Hz左右。
临床表现
一、症状
1、耳鸣:出现较早,呈双耳持续性高调音,在耳聋之前出现。
2、听力减退:缓慢进行性,开始因程度较轻且能完全恢复或只累及高频区对语言交流影响不大而未被察觉。随着听力损害的加重而发现。
3、其他系统症状:长期接触强噪声,引起大脑皮层、自主神经系统、心脏、内分泌及消化系统等功能紊乱。
二、体征耳部检查鼓膜多无异常。纯音测听呈感音神经性耳聋;早期典型曲线为4000Hz“V”形下降,以后邻近的3000-6000Hz或2000-8000Hz之间的听力也下降,曲线呈“U”形。晚期则所有频率均下降,但高频区仍低于低频区,曲线呈下降型。近来发现,高频纯音听阈测试和声反射敏化法测试声反射有助于早期发现噪声性聋。耳声发射可以很灵敏的反映耳蜗外毛细胞的主动运动功能,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早期发现和监测噪声性聋的检查方法。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1、有明确的噪声暴露史即在超过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所规定的85dB(A)以上环境下长期超时工作的历史。所谓超时指8小时工作噪声容许标准为85dB(A),暂不能达到的可适当放宽,但不能超过90dB(A);暴露时间不足8小时,即接触时间减半,噪声可容许标准增加3dB(A),但不得超过115dB(A)。
2、主诉双耳鸣与进行性耳聋而无其他致病因素。
3、纯音听力图的特定图形等听力学检查结果。
治疗
早期如有4000Hz听力下降而无自觉症状者,休息数日或数周常可自行恢复,并服用维生素B1,血管扩张剂,高压氧等治疗。如治疗无效可配戴助听器。治疗期间脱离噪声环境。
预防
首先改善厂房建筑,增加消声及防震措施,改善机器装置及技术操作,使噪声缩减到安全限度内(85~90db )。在噪声环境中工作者应戴防护器,如防声耳塞、耳罩和防声帽等。每日持续工作时间中要有短暂休息,可以减低噪声对听力损害,应定期对在噪声环境中工作者做听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