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A-V综合征又称A-V现象,是一种亚型的水平性斜视,水平位的偏斜程度与垂直方向有关,即向上方注视的水平偏斜角和下方注视的水平偏斜角不同的斜视。A型表现为上方注视时内斜较下方注视时多,或外斜较下方注视时少;V型正好相反。A型向差10△有临床意义;V型向差15△有临床意义。该类型通常伴有斜肌的功能过强,A型一般为上斜肌过强,V型一般为下斜肌过强。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有人认为是由于内、外直肌功能失调引起,也有人认为是上、下直肌功能异常所致,还有人认为是由斜肌亢进,集合与分开平衡失调或不能维持融合功能引起。
临床表现
1、A-内斜:即向正上看时内斜度数变大,而向正下看时内斜度数减少,甚至消失(≥10△)。
2、V-内斜:即向正上看时内斜度数变小,甚至消失,而向正下看时内斜度数增大(≥15△)。
3、A-外斜:即向正上看时内斜度数变小,甚至消失,而向正下看时外斜度数增大(≥10△)。
4、V-外斜:即向正上看时内斜度数变大,而向正下看时外斜度数减少,甚至消失(≥15△)。
5、X-现象:原眼位时,轻度外斜,向正上正下方注视时,外斜度数均加大。
6、XA-现象:原眼位时,轻度外斜,向正上方注视时外斜度数增大,向正下方注视时外斜度数较正上方注视时增大的更多。
7、XV-现象:原眼位时,轻度外斜,向正上方注视时外斜度数较向正下方注视时增大的更多。
8、“◇”-现象:原眼位时,内斜轻微,向正上方和正下方注视时内斜度数均增大。
9、“Y”-现象:即原眼位时和向下方注视时外斜轻微或无外斜,向正上方注视时外斜度数明显变大,实为V-外斜的变异。
10、“∧”现象:与Y-现象相反,实为A-外斜的变异。
诊断和鉴别诊断
因为在生理状态下,向正上方注视时,两眼轻度分开,向正下主注视时,两眼轻度集合。这种轻度差异有时生理性的,和V征一致,故临床上对A-V征的诊断,应有具体标准,也就是说内、外斜病人,正上方和正下方注视时,其水平斜度的差异必须超过一定限度时,才能诊断为A-V征,其具体标准规定如下:
以正上或正下方转眼25o时之水平斜度差异为准,V征≥15o,A征≥10o,否则不应诊断为A-V征,以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较为可靠。
治疗
一、有屈光不正者,应首先矫正屈光不正以改善病情。
二、但对于A-V斜视来说,仍需手术矫正,手术方法有以下几种:
1.水平肌肉的加强或减弱手术,具体方法为:
A-内斜 加强两眼外直肌A-外斜 加强两眼内直肌V-外斜 减弱两眼外直肌V-内斜 减弱两眼内直肌总之,A征征水下肌肉的加强手术,而V征行水平肌肉的减弱手术。
2、水平肌肉附着点上、下移位手术:
具体方法为外直肌移赂开口端而内直肌移向闭口端。水平肌肉可上、下移侠5~10mm,即半个到一个肌腱宽度,肌肉附着点上、下移位半个肌腱宽度时可矫正15~20o.
3、上、下直肌的加强或减弱手术:
系利用上、下直肌的内转作用来矫正A-V斜视。即A-V外斜行加强手术,A-V内斜减弱手术。对于A-外斜加强下直肌,V-外斜加强上直肌;对于A-内斜减弱上直肌,V-斜减弱下直肌,至于加强或减弱的手术量,一般均为4mm.如此手术对于原眼位的水平斜度不能矫正,故尚需同时行水平肌肉的手术。
4、上、下直肌附着点水平移位手术:
系利用上、下直肌附着点向鼻侧移位可增强内转力量,向颞侧移位可减弱内转力量的作用来矫正A-V斜视,即A-V内斜,下、下直肌附着点向颞侧移位;而A-V外斜,上、下直肌附着点向鼻侧移位,移位的量一般为5~7mm.此外,由于如此手术不矫正原眼位的水平斜度,故尚需同时合并水平肌肉的手术,以矫正正前方注视时的水平斜位。
5、斜肌手术:
系利用上、下斜肌的外转作用,行加强或减弱斜肌手术,以矫正A-V斜视,即向正上注视时斜度改变大者,手术下斜视,如V-外斜应减弱下斜肌,A-内斜应加强下斜肌,向正下注视时斜度改变大者,手术上斜肌。如V-内斜应加强上斜肌,而V-外斜应减弱上斜肌。总之,A-V外斜应减弱上、下斜肌,A-V内斜应加强上、下斜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