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其他专业 > 正文

翼状胬肉(pteryguim)(1)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翼状胬肉(pteryguim)是在睑裂部出现肥厚的球结膜及结膜下组织向角膜呈三角形侵入,因其形状似昆虫翅膀而得名。中国传统医学则特别重视其所在部位及其发展状态,命名为“胬肉攀睛”。近地球赤道部和户外工作的人群(如渔民、农民等)发病率高,单眼或双眼发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环境因素人眼长期受风沙、烟尘、紫外线、花粉的刺激等,常见于渔民、农民、海员、沙石工人。

  2、身体因素有学者认为与遗传、营养缺乏、泪液分泌不足、过敏因素和解剖等因素有关。局部角膜缘干细胞受损,失去屏障作用可能也是发病的基础。

  病理改变

  胬肉的间质结缔组织改变与睑裂斑类似,表现在老年性弹性组织变性和胶原纤维的肥大。致密与玻璃样变性上。甚至退变形成颗粒性的嗜碱性物质。间质内还有多量新生血管与巨噬细胞聚集。

  一、显微镜下,上皮改变不大,上皮下组织嗜碱性变性,前弹性膜消溶或筛状缺失。此部份的神经纤维则通过缺失的断裂向上生长,将被覆其上的角膜上皮顶起。进展胬肉,增厚的上皮内有明显的杯状细胞增多及上皮下组织内的囊肿;囊肿是炎症造成上皮下结缔组织阻塞后形成的(Vannini Angelo,1954)。

  二、Gerondo根据病变过程及病理特点分为三型:

  1、乳头瘤状增殖型接近于本文的进展胬肉。乳头瘤的构成以结膜变厚及上肢下结缔组织高度增殖为主,兼有水肿。结缔组织中有多量新生血管和大量圆形细胞浸润。上皮排列着长而深的皱襞,颇似长管状腺体。水肿的上皮细胞核染色深而细,胸浆清澈,形同杯状细胞。

  2、纤维型相当于初发胬肉,表现为上皮松弛、水肿、核染色体且密,上皮紧缩,细胞变扁,血管少,不充盈。与增殖型对比,组织细胞则显少。

  3、萎缩硬化型相当于手术成功,胬肉停止发展型(临床上胬肉自动萎缩的比较少见),上皮显著萎缩,上皮下结缔组织致密、硬化,过渡到玻璃样变性,上皮也能变性成玻璃样物质,偶或缺失。在玻璃样变性物质中兼能见到钙化活着。因退化而失去细胞原态之结缔组织内的血管已部分空虚萎缩。此时肉眼即能观察到胬肉转变成苍白色,趋于扁平。

  由此证明胬肉的形成,首先是结膜与角膜共有的炎症发生发展过程。只有结膜单方的炎症而角膜完整或反之,都不易构成胬肉的初体。孤立地认为本病是睑裂斑发展而来则缺乏病理检查依据。

  三、就上面临床三类型而言,尽管因结缔组织增生及血管增殖的程度差异造成不同的外观,但胬肉的病理改变基本一致。

  首先,出现睑裂部球结膜上皮浸润及其下的组织变性。其次,在外界各种致病因子刺激下发生自卫反应性血管增生,组织肥厚和硬化隆起。病变可能在相当时间内局限于结膜(结膜型胬肉),但随着病变的发展,大量血管新生,并向已受慢性感染或炎症充血的泪湖组织扩展。有可能促进其下方的筋膜、肌鞘增生肥厚。此时如果角巩膜缘因炎症浸润发生上皮脱落,该处原有的血管网增殖扩张,并与胬肉的血管混合连成一片,侵入已受浸润的角膜Fuchs氏小岛区。因侵入程度的不同而构成角膜前期或后期胬肉。大多数人认为角膜或其缘部的病变是促成胬肉发展的基点,而非起点。

  由此可知,如果没有附加角结膜的慢性感染,胬肉可能会长期停留在结膜期静止不变(户内工作者)。大量病例及病理检查证实,户外劳动者(如农民、渔民、牧民等)长期受阳性辐射、风尘、寻雪花、冰渣等刺激,加之结膜的慢性炎症,特别是沙眼引起的角膜缘慢性炎症浸润,对胬肉的发展影响很大。在沙眼高发区(广东71%、云南74%)胬肉发病率高且发展迅速。

  Taylor在风沙少的澳洲西部检查患胬肉的白人和土著,发现白人户外工作时间比较短,多无沙眼或很轻,而土著户外工作时间长,沙眼重。他们所患的慢性结膜炎症更促使眼对太阳辐射中紫外线的吸收。因而土著患者的胬肉比较肥大且发展迅速。Kame曾强调胬肉非原发性变性而是纯炎症所引起,认为纤维组织增生是长期炎症的后果,但他并未否认沙眼能使胬肉恶化。这里自然存在着因果关系。用Sedan(1968)的话说;胬肉能生于发炎的睑裂斑,但是由沙眼给培育大的。

  临床表现

  临床上,大致有:初发胬肉(又分结膜期和角膜前期)、进展胬肉(角膜后期)和术后胬肉(又分治愈胬肉和复发胬肉)三类。

  1、初发胬肉裂隙灯下睑裂部结膜肥厚,充血水肿,血管扩张,其尾部与半月皱臂粘连,移动球结膜则造成一横向条索。二碘曙红或荧光素染色冲洗后用钴蓝光观察,可见结膜上皮点状脱落,而其邻近受上下睑覆盖的结膜则不着色,此为结膜期胬肉。

  肥厚结膜形成的三角状充血皱襞,头部跨越角膜缘,底成扇状,越过半月皱襞向泪阜两侧伸展,在角膜缘前区,为胬肉的颈。胬肉头在角膜缘上隆起,越过角膜缘向内约2毫米,表面有细微血管。在头的尽端有一灰白色小泡状微粒堆集成的小岛侵入角膜浅层,是为Fuchs小岛。小岛及头部周围角膜呈现肉眼难以辨认的混浊。靠体侧亦有微粒组成的灰白色条纹,沿角膜缘扩张的血管分布。头和颈在此浸润充血区与角巩膜粘连。荧光素着色,呈现出上皮点状脱落。

  2、进展胬肉头部呈灰白色胶样隆起,其尽端形成竖向锯齿状白缘,颈部血管充盈,组织肥厚。由于胬肉对角膜的牵拉作用,可致角膜散光,视力锐减。胬肉头部锯齿状进展缘已越过瞳孔中央,表面微隆起,邻近有散在性钙化点,进展缘深至角膜前弹力膜,其上之上皮隆起,明显混浊。

  3、术后胬肉

    ⑴成功手术胬肉切除自家带蒂结膜移植两年后。在比较洁白而透明的结膜植征底部,2至3米来自半月皱襞的粗血管进入植片后,在接近角膜缘处结成宽松的血管袢,肉眼难以辨认。无血管部位,植片平坦,但基质层仍可见片状或云朵状混浊,混浊区内侧可见由白点聚集而成的白色条带。

  ⑵术后复发胬肉(第三次胬肉切除手术后一个月)

  外观上,泪阜至角膜缘的距离明显缩短。胬肉区组织形似血管瘤,呈丘状隆起,其底与泪阜深部粘连,结成一体。“瘤体”的上下结膜极度充血直达下下穹窿,下睑内眦部已形成睑球粘连。翻转上睑,见粘连由泪阜起始,经球结膜伸延到上穹窿,其形如梗。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