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其他专业 > 正文

眼球震颤(nystagmus)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眼球震颤(nystagmus),简称眼震。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性的、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常由视觉系统、眼外肌、内耳迷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引起。按其震颤的方向分为水平型、垂直型、斜向型、旋转型和混合型,以水平型震颤常见。根据振幅和震速不同,分为钟摆型及跳动型眼球震颤,后者有快相、慢相的差别,即一个方向为慢相或生理相,另一方乡(相反方向)为快相,是慢相的回复运动。眼震可依病因、临床特征和有关的神经眼科情况分为三大类:①知觉缺陷型眼震(sensory defect nystagmus)如注视性眼震;②运动缺陷型眼震(motor defect nystamgus)如注视麻痹性眼震。③隐性眼震。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知觉缺陷型眼震主要由于眼本身的疾病所造成的黄斑部成像不清,造成正常固视反射发育障碍,使正常维持目标于中央凹的微细运动功能丧失而形成眼震。多见于先天性白内障、角膜营养不良、黄斑、视神经发育不全、高度屈光不正及白化病等。通常为双侧水平型眼震,呈斜摆型,快慢相速度相等。

  二、运动缺陷型眼震主要是传出机制缺陷,可累及神经中枢或同向运动控制径路而无眼部异常改变。此型呈冲动型,有快慢相之别,双眼向某一方向注视时,振幅频率减少和眼震完全消失,视力增加,常有代偿性头位,此位置称静止眼位(或称中和带)。

  三、隐性眼震其特点为双眼睁开时不出现眼震,遮盖一眼后可诱发双眼眼震。眼震为冲动型。

  临床表现

  一、跳动型:

  眼球呈明显速度不同的往返运动,当眼球缓慢地转向加一方向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又突然以急跳式运动返回。所以此型震颤有慢性和愉相的表现,慢性为生理相,快相是慢相的矫正运动,快相方向作为眼球震颤的方向,快相与病因有关。

  二、摆动型:

  眼球的摆动犹如钟摆,没有快相和慢相。其速度和幅度两则相等。多见于双眼黑蒙和弱视患者。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一般检查直接观察患者注视正前方或令患者追随检查者手指向某方向移动时的眼震情况。有些需单眼遮盖进行检查。为此,检查时应注意下列各点:

  1、是隐性或潜伏性还是显性眼球震颤。

  2、眼震是联合性—两侧眼球的运动彼此一致,还是分离性。

  3、眼震的类型、方向、程度、频率、幅度等。

  4、有无休止眼位。

  二、特殊检查眼震电流图等器械检查。

  诊断和鉴别诊断

  1、多数在出生后就出现,少数儿童在入学后体检时才发现。

  2、视力低下,但冲动型在静止眼位时视力良好。

  3、眼球震颤及摆动幻视,知觉缺陷型为钟摆型,运动缺陷型主要为冲动型,也有钟摆型或旋转型。

  4、代偿性头位及头部运动,多数在静止眼位。摆动头位以增加视力。

  5、眼震变化,注视时眼震强度增加,集合时眼震控制,视力增加。

  治疗

  一、非手术治疗

    1、病因治疗:对症治疗。

  2、屈光矫正:进行规范验光,必要时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尽早矫正屈光不正。

  3、三棱镜矫治:运动缺陷型眼震在静止眼位时使用集合时,可减少或抑制眼球震颤,配戴棱镜片以消除代偿头位,增进视力。

  二、手术治疗:

  1、先天性冲动型者(即眼位性):可以进行手术,其目的根据“中间带”眼位矫正其代偿头位,转变眼位,减轻眼球震颤,提高视力。由于慢相侧运动的一组眼外肌肌力强,快相侧运动的一组眼外肌肌力弱。为此,可以将慢相侧两眼外肌后退,以减弱其张力,使与快相侧一组的眼外肌平衡。将“中间带”眼位从偏心注视位转到正前方注视位。

  2、如左方为中间带静止眼位性眼球震颤,可将左眼外直肌及右眼内直肌徙后6mm,左眼内直肌缩短6mm,右眼外直肌缩短7mm(一般外直肌比内直肌多徙后2毫米),使静止眼位移向前方。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