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其他专业 > 正文

颌面部间隙感染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正常情况下,在颌面部的各种组织之间,如皮下组织、肌、唾液腺、颌骨,充填有不等数量的疏松结缔组织或脂肪,其中有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唾液腺导管走行。这种结构从生理上具有缓冲运动时产生的张力和压力作用,从解剖结构上即是潜在的间隙,而且相邻间隙互相通连。当感染进入这些潜在的间隙内,可引起疏松结缔组织溶解液化,炎性产物充满其间时才出现明显的间隙。颌面部间隙包括咬肌、翼下颌、下颌下、咽旁、舌下、颏下、颊、眶下、尖牙窝、颞、颞下等间隙。颌面部间隙感染(fascial space infection of maxillofacial region)就是这些潜在间隙化脓性炎症的总称。间隙感染的弥散期为蜂窝织炎,化脓局限期称为脓肿。

  病因和发病机制

  颌面部间隙感染根据细菌种类不同可以分为化脓性炎症和腐败坏死性炎症两种,前者常见的病原菌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后者主要是厌氧杆菌、球菌及梭形杆菌所致的混合感染。常见的感染来源有下列几种:

  一、牙源性感染本病最常见的病因是牙源性感染扩散所致,如智齿冠周炎、尖周炎等。不同部位牙齿的感染常引起不同部位的蜂窝织炎。

  二、局部组织感染如颌下淋巴结炎、面部疖痈、口腔溃疡等均可引起颌周蜂窝织炎。

  三、外伤后并发感染。

  临床表现

  不同部位蜂窝织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特点

  (一)眶下蜂窝织炎(眶下间隙感染)(Infection of the Infraorbital Space)

  感染发生于眼眶下方,上颌骨前壁与局部表情肌之间。多来自上颌尖牙等的牙源性感染(如尖周炎等),也可来自上唇或鼻侧的感染。局部表现为眶下区红肿、疼痛。下眼睑水肿致睁眼困难。上唇肿胀,鼻唇沟消失。上颌前牙前庭沟处红肿。常可查见病源牙。

  (二)咬肌下蜂窝织炎(咬肌下间隙感染)(Infection of the Submasseteric Space)

  感染发生在下颌骨升枝外侧骨壁与咬肌之间,主要来自下颌智齿冠周炎及下颌磨牙的尖周感染。在颌周蜂窝织炎中较为常见。主要的临床特征是以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腮腺部红肿、疼痛;由于炎症刺激,咬肌处于痉挛状态,致使局部发硬、张口受限甚至牙关紧闭;即使脓肿已经形成,早期时波动也不明显,且不易自行穿破,因此应及时切开引流。如不能确定脓肿是否成熟,穿刺检查有助于诊断。若延误治疗,未能及时切开引流,致使感染扩散,可能引起下颌骨骨髓炎。

  (三)颌下蜂窝织炎(颌下间隙感染)(Infection of the submaxillary Space)

  临床上较常见。感染发生在颌下三角区。多来自下颌磨牙的感染,亦可由颌下淋巴结炎所引起,后者尤多见于小儿。局部表现为颌下区红肿、疼痛,皮纹消失、皮肤发亮,下颌下缘可因肿胀而不显。严重的颌下蜂窝织炎可蔓延至邻近间隙或颈部。

  (四)口底蜂窝织炎(Cellulitis of Floor of the Mouth)

  口底蜂窝织炎可由下颌牙齿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急性下颌骨骨髓炎或口底外伤继发感染而引起。本病虽较少见,却为口腔颌面部严重感染疾病之一。感染侵犯口底多个间隙。临床上分为化脓性和腐败坏死性二种,后者病情更为严重。炎症一般开始发生于一侧舌下或颌下区,以后迅速扩展至颏下及对侧。当炎症波及口底各间隙时,双侧颌下及颏下区甚至上颈部广泛肿胀。头后仰,口半张。口内可见口底肿胀、舌上抬、舌运动受限。病员语言、吞咽困难。如肿胀向舌根部蔓延,可压迫咽部、会厌而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口底腐败坏死性蜂窝织炎主要由厌气性、腐败坏死性细菌引起,病情发展迅速。全身中毒反应严重,脉搏频弱,呼吸短促,重者可出现体温不升、血压下降。局部明显肿、硬、皮色暗红,触诊可有捻发音。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

  二、局部穿刺一般化脓性感染,抽出的脓液呈黄色稠脓或桃花脓;腐败坏死性感染,脓液稀薄呈暗灰色,常有腐败坏死性恶臭。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局部解剖知识、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等,配合穿刺抽脓等方法,一般可以做出正确诊断。注意各间隙蜂窝织炎和脓肿的区别。

  治疗

  一、全身治疗主要为改善机体状况、增强抵抗力,选用抗菌药物以控制感染。如病情严重,可采用两种以上的抗菌药联合应用,必要时静脉给药。首选药物位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奎诺酮类,用药剂量足够大,浆液期炎症多可控制、消散。由于目前队青霉素耐药的菌株增多,因此在用药1-2天后,病情未见明显好转者,应及时更换抗生素,或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来调整抗生素。也可根据辩证论治的原则给以扶正祛邪、清热解毒、消肿散瘀等中药。

  二、局部治疗炎症早期可用局部理疗、外敷中草药等促进炎症吸收。常用的外敷药有金黄散、六合丹。脓肿形成时应及时切开引流。切开引流时,切口应在利于引流的部位,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导管等重要结构,部位要隐蔽并尽量与皮纹一致。在急性炎症控制后,对病源牙应用进一步处理。

  1、眶下间隙感染切开引流要点:一般在口内上颌尖牙区的前庭沟底部作横切口,深达骨面,向尖牙凹骨面分离,以达引流。

  2、咬肌下间隙感染切开引流要点:在下颌角下1.5-2cm处作与下颌骨平行的弧形切口长约3-5cm.分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然后向上暴露下颌骨下缘,注意避免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及腮腺。切开下颌骨下缘处的咬肌附着,以长弯血管钳紧贴下颌骨外侧向上分离引出脓液,放置引流。

  3、颌下间隙感染切开引流要点:在下颌骨下缘约2cm处,作与下颌下缘平行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后,以血管钳分离引流。注意防止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

  4、口底蜂窝织炎治疗要点:本病的主要威胁为全身中毒及局部影响呼吸道通畅。如不及时正确治疗可危及病员生命,因此要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全身联合应用大剂量抗菌素,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增强病员抵抗力,局部要及时切开减压、引流,切口一般从一侧颌下到对侧颌下,必要时可作颏部辅助切口,逐层切开,切断部分口底肌肉打通脓腔,放置引流。口底腐败性蜂窝织炎还可以用放氧剂如1-35过氧化氢液或1:5000高锰酸钾液冲洗及湿敷创面。如有严重的呼吸困难,应及时作气管切开以保证呼吸通畅。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