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其他专业 > 正文

外耳道真菌病(otomycosis externa)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外耳道真菌病(otomycosis externa)是外耳道的真菌感染性疾病。真菌易在温暖潮湿环境生长繁殖。我国南方气候湿热的省份多见。好发于夏季,与原发或继发性真菌感染有关。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致病的真菌种类多样,常见的有青霉素、曲霉菌及白色念珠菌等。当外耳道进水或积极存分泌物、常滴用抗生素液等情况下、较易受真菌感染。气候湿热也可诱发。

  临床表现

  轻者亦可无症状,仅检查时发现。一般有耳内发痒,有的感奇痒,以夜间为甚。检查见外耳道和鼓覆盖有黄黄色或白色粉末状或绒毛状苔膜,有时分泌物或痂皮呈筒状,除去后见患处略充血潮湿。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有耳痛、流脓。若将清除下的痂皮作涂片,加1~2滴10%氢氧化钠(钾)液,于显微镜下可查见菌丝和孢子。亦可作培养检查。

  治疗

  1、外耳道冲洗并用吸引管吸引,彻底清除外耳道内的所有痂皮和分泌物。

  2、局部用1~2%柳酸酒精或1~2%麝香草酚酒精、1:1000新洁尔灭酒精涂耳。也可用制霉菌素喷于外耳道或涂用达克宁霜剂。尽量保持外耳道干燥。

  3、口服制霉菌素或两性霉素B,或静脉滴注氟康唑等。

  4、对细菌和真菌混合感染者,交替使用抗真菌药和抗生素。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