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鼻泪管下端是一个解剖学狭窄段,易受鼻腔病变的影响出现阻塞。泪道起始部(泪点、泪小管、泪总管)管径窄细,位置表浅,并与结膜囊比邻相通,容易受到炎症、外伤的影响而发生阻塞。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眼睑及泪点位置异常,泪点不能接触泪湖。
2、泪点异常,包括泪点狭窄、闭塞或缺如,泪液不能进入泪道。
3、泪小管至鼻泪管的阻塞或狭窄,包括先天性闭锁、炎症、肿瘤、结石、外伤、异物、药物毒性等各种原因引起的泪道结构或功能不全,导致泪液不能排出。
4、其他原因,如鼻阻塞等。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泪溢,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感、影响美容上的缺陷。长期泪液浸渍,可引起慢性刺激性结膜炎、下睑和面颊部湿疹性皮炎。病人长期揩拭眼泪,长期作用可致下睑外翻,从而加重泪溢症状。
1、婴儿泪溢泪液排出部在胚胎成长中逐渐形成,其中鼻泪管形成最迟,常常在出生时鼻泪管下端仍有一粘膜皱襞(Hasner瓣)部分或全部遮盖鼻泪管开口,一般在出生后数月内可自行开通。鼻泪管下端发育不完全,没有完成“管道化”,或留有膜状物阻塞,是婴儿泪溢的主要原因。可单眼或双眼发病,泪囊若有继发感染,可出现粘液脓性分泌物,形成新生儿泪囊炎。
2、成人泪溢多见于中老年人,因功能性或器质性泪道阻塞造成泪溢,在刮风或寒冷天气症状加重。
(1)功能性泪溢:多数成人泪溢并无明显的泪道阻塞,泪道冲洗通畅。泪溢为功能性滞留,主要原因是眼轮匝肌松弛,泪液泵作用减弱或消失,泪液排出障碍,出现泪溢。
(2)器质性泪溢:在病因中提到的泪道阻塞和狭窄原因引起的泪溢均属于器质性。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染料检查在双眼结膜囊内滴入1滴2%荧光素钠溶液,5分钟后观察和比较双眼泪膜中英光素消退情况,如一眼荧光素保留较多,表明该眼可能有相对性泪道阻塞;或滴入2%荧光素钠溶液2分钟后,用一湿棉棒擦拭下鼻道,若棉棒带有绿黄色,说明泪道通畅或没有完全性阻塞。
2、泪道冲洗术采用钝圆针头从泪点注入生理盐水,根据冲洗液体流向,判断有无阻塞及阻塞部位。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冲洗无阻力,液体顺利流入鼻腔或咽部,表明泪道通畅;②冲洗液完全从注入原路返回,为泪小管阻塞;③冲洗液自下泪管注入,由上泪点反流,为泪总管阻塞;④冲洗有阻力,部分自泪点返回,部分流入鼻腔,为鼻泪管狭窄;⑤冲洗液自上泪点反流,同时有粘液脓性分泌物,为鼻泪管阻塞合并慢性泪囊炎。
3、泪道探通术诊断性泪道探通术有助于证实上泪道(泪点、泪小管、泪囊)阻塞的部位。治疗性泪道探通主要用于婴幼儿泪道阻塞。对成人的鼻泪管阻塞,泪道探通多不能起到根治效果。
治疗
1、婴幼儿泪道阻塞或狭窄先天性泪道狭窄在出生后6个月常可自行消解。用指尖按摩方法将泪囊的内容物挤压入鼻泪管,每日2次,可加速解除阻塞。复发感染时则需间歇的滴用抗生素眼药水。如果阻塞不能自行消解则应扩张泪点和探通泪液排出系统。对婴儿施行探通时常需进行短暂的全身麻醉。
2、功能性溢泪试用硫酸锌及肾上腺激素点眼,已达到收缩泪囊粘膜的效果。
3、泪点狭窄、闭塞或缺如对后天泪道狭窄则可滴局部麻醉剂例如0.5%丙氧苯卡因后进行扩张泪点,然后用钝头的泪管细针头将等渗盐水缓慢地冲洗鼻泪系统(在盐水中加1滴荧光素便很容易发现鼻腔阻塞)。如果此法失败,则施行泪道探通或可使其通畅,对不完全阻塞者逐步用增粗的探针探通,再用无菌等渗盐水冲洗,或可成功;完全阻塞者则需手术治疗,从泪囊打通进入鼻腔。
4、睑外翻、泪点位置异常可在泪点下方切除一水平椭圆形结膜及结膜下结缔组织,结膜水平缝合后缩短,即可矫正睑外翻,使泪点复位。如患者有眼松弛,可同时作眼睑水平缩短术。其他方法还有电烙术,电灼泪点下方粘膜。术后借助瘢痕收缩使泪点复位。
5、泪管阻塞常用泪道硅管留置治疗。近年来开展激光治疗泪道阻塞,通过探针引导光纤维至阻塞部位,利用脉冲YAG激光的气化效应打通阻塞,术后配合插管或置线,提高疗效。对于泪总管阻塞,可采用结膜-泪囊鼻腔吻合术,用Pyrex管或自身静脉建立人造泪液导管,将泪液直接从结膜囊引流到泪囊或鼻腔。
6、鼻泪管狭窄可行泪囊鼻腔吻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