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急性乳突炎(acute mastoiditis)是乳突气房粘膜及其骨壁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由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展而来,故也称为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主要发生于气化型乳突。儿童多见。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致病菌主要为Ⅲ型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孢菌以及其他革兰阴性杆菌。机体抵抗力弱的患者如麻疹、猩红热、糖尿病病人及小儿易患本病。乳突气化程度不同,发炎后表现亦有不同。
一、气化乳突小房骨片很薄,易于坏死融合形成大空腔,称为融合性乳突炎。如为毒性较强之溶血性链球菌和溶血性流行性感冒杆菌感染,常致粘膜血管栓塞,出血坏死,小房充满血性分泌物,而骨壁未遭破坏,称为出血性乳突炎。
二、间质型(板障型)乳突骨小房少,皮层较厚且有骨髓结构,感染后形成骨髓炎,炎症经久不消,因引流不畅易并发颅内感染。
三、硬化型(坚质型)乳突小房很小,呈象牙样结构,感染后既不易引流亦不易形成骨质破坏,常引起粘膜组织增生,鼓膜松弛部充血、坏死,形成胆胆瘤。
临床表现
一、症状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后耳痛不减轻或恢复期中,耳流脓、耳痛症状不减轻或一度减轻后又逐日加重。全身症状也明显加重,如体温正常后又有发热,重者可达40℃以上。儿童常伴有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
二、体征检查见乳突部皮肤轻度肿胀,耳后沟红肿压痛,耳廓耸向前外方。鼓窦外侧壁及乳突有明显压痛。骨性外耳道内段后上壁红肿、塌陷。鼓膜充血、松弛部膨出。一般鼓膜穿孔较小,穿孔处有脓液搏动,脓量较多。
诊断和鉴别诊断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在恢复期出现耳痛加剧、听力明显减退、乳突部红肿并伴有乳突尖及鼓窦外侧壁压痛时应考虑本病。乳突X线早期表现为乳突气房模糊,脓腔形成后房隔不清,融合为一透亮区。CT扫描中耳炎乳突腔密度增高,均匀一致。应注意与外耳道疖鉴别,后者无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而有掏耳等外耳道外伤史,全身症状轻。外耳道疖位于外耳道后壁时,有明显的耳廓牵拉痛、耳后沟肿胀,但无乳突区压痛。检查鼓膜正常,可见疖肿或疖肿破溃口。本病还需与耳廓或耳道先天性瘘管感染鉴别。
治疗
急性期治疗同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经合理治疗一个月不见好转,或高热体温不下,耳后红肿,外耳道后壁塌陷,乳突X线摄片有骨质破坏,应采用简单乳突凿开术治疗。
手术方法:小儿全麻,成人可局麻。用1%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加少许1‰肾上腺素。用球后注射针头沿耳道口内骨软骨交界处作环状浸润麻醉,再改用7号针头作耳后乳突区皮下浸润麻醉,沿耳后上起耳廓上缘后0.5cm,下距耳沟后1.5cm左右,到乳突尖部,作弧形切口,小儿乳突发育差,切口不应过前、过低,以免伤及面神经。切开骨膜,分离出乳突,用凿或电钻沿外耳道后上棘后方筛状区凿开,此区为马克西温三角,尖朝后上,上界为颧弓后根,向后水平连线,前下为外耳道后上棘,后为外耳道口后缘。由此与外耳道后壁平行向前内凿开,成人深约1cm,小儿2~4mm,即入鼓窦空腔内。由此将病变小房、粘膜、肉芽及死骨片等一并除净,尤其是鼓窦入口内肉芽,一定要清除,建立引流。但勿扰动听骨及鼓室结构,勿剥离外耳道皮肤,以免影响听力和形成耳道瘘管或狭窄,向前下勿损伤半规管和乳突段面神经。手术完成后的乳突腔应为健康的光滑的骨腔,前界为鼓窦入口和外耳道后壁,上界为脑膜板,后界为乙状窦板,如疑有颅内并发症,应将脑膜板及乙状窦凿开少许,探查有无肉芽及脓肿。术后冲洗止血,填塞碘仿纱条,逐层缝合切口,纱条尾端留置腔外以便于抽出。术后5~7天抽出纱条,术后2~3天更换敷料,并继续全身应用方谱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