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春季角结膜炎(vernal conjunctivitis)又名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季节性揭膜炎等。是变态反应性疾病,季节性很强,常侵犯双眼,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每当春暖花开时发病,到秋末天寒时症状消失。每年复发,轻症者3~4年后即不再发,重症者可连续复发10余年。本病特点为双眼奇痒,睑结膜出现大而扁平的乳头及角膜缘附近结膜胶样增生,分泌物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致病原因可能是对空气中游离的花粉或各种微生物的蛋白质成分、动物皮屑和羽毛等发生变态反应所致。近年来,发现春季角结膜炎病人角膜上皮表达细胞粘附分子ICAM-1.泪液中可分离出特异性的IgE、IgG,组胺和类胰蛋白酶升高,血清中组胺酶水平下降。因此发病机理和体液免疫(IgE、IgG)及细胞免疫都有关。春季角结膜炎也可见于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的病人。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特征为双眼难以忍受的奇痒为本病最突出的症状,同时还可有灼热感,天热时或揉眼后更甚,并有轻度畏光、流泪,分泌物不很多,但特点为粘丝状。角膜病变表现为弥漫性上皮型角膜炎,以至“春季溃疡”,后者为盾形无菌性上皮损害,多分布于中上1/3角膜。部分患者急性期可在角膜缘见到白色Horner-Trantas结节。 春季角结膜炎按其病变部位,临床上分为睑结膜型、角膜缘型及混合型。
1、睑结膜型病变在睑结膜,不侵及穹隆部为其特点。下睑结膜常不受侵犯或仅有轻度病变。初起时,睑结膜充血甚剧,继则在上睑结膜发生很多似硬而扁平的乳头,大小不一,满布睑结膜上,似铺路的卵圆石样。乳头之间的裂隙呈浅蓝色,乳头的表面呈现一牛乳样混浊。分泌物不多,很粘,牵引成丝状,作涂片检查,可见嗜酸性细胞增多。下睑结膜如有病变,其乳头小而且少,不如上睑结膜者显著。
2、角膜缘型相当于睑裂部的角膜缘处,或在上方角膜缘处,可见一个或多个黄灰色胶样隆起结节,相应处球结膜充血。这些胶样物可互相衔接,甚至完全围绕角膜缘呈堤状。球结膜常为污棕色。睑结膜型和角膜缘型均常见细微的血管翳及浅层上皮角膜炎。
3、混合型如上述二型同时存在,则为混合型。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1、好发于男性青年,季节性反复发作,奇痒。
2、上睑结膜乳头增生呈扁平的铺路石样或角膜缘部胶样增生。
3、结膜分泌物涂片和Trantas结节活检行Giemsa染色,显微镜下每高倍视野内出现超过2个嗜酸性粒细胞,既可作出诊断。
治疗
1、治疗发病季节,可戴有色保护眼镜,尽量避免接触花粉、强烈的阳光和烟尘。
2、糖皮质激素:局部滴用0.15%的可的松眼药水,症状消退甚速,但不能根治,长期滴眼应注意副作用,可产生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白内障等严重并发症。
3、细胞膜稳定剂:中、重度患者滴用2%~4%色苷酸二钠溶液,或新一代药物萘多罗米钠,预防病情发作。
4、血管收缩剂:1∶5000肾上腺素、1%麻黄素或0.25%稀醋酸等溶液,可以减轻症状。
5、其它:β射线照射,有获良好效果者。病人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移居寒冷地区。经过一系列药物治疗仍有强烈畏光、以至于无法正常生活的顽固病例,使用2%环胞酶素眼药水,特别是0.05%FK-506滴眼液,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对花粉和其他过敏源进行脱敏治疗效果尚不肯定。对伴发的葡萄球菌睑缘炎和结膜炎,要给与相应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