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恶性青光眼(malignant glaucoma)又称睫状环阻滞性闭角青光眼(ciliary block glaucoma),是一种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最常见于内眼手术,特别是青光眼术后早期,停用睫状肌麻痹剂或滴用缩瞳剂后。
1、手术时由于房水突然大量流出,高眼压骤然下降,使原来高眼压状态下引起水肿的玻璃体突然膨胀冲击晶状体,悬韧带断裂,有时术中损伤了悬韧带,加上悬韧带本身较脆易断,使晶状体前移,导致瞳孔阻滞,堵塞了房角或手术滤过道。
2、缩瞳剂诱发的原因是引起睫状肌收缩发睫状环阻滞,晶体悬韧带松弛,睫状体与晶体赤道部粘连,房水潴留的晶体后面,晶体及虹膜均向前移动,虹膜出现高度膨隆,前房普遍变浅房水排出受阻,此时只能向后方导流。导致玻璃体脱离前移(房水聚职在玻璃体后),这样使晶体更向前推,前房更浅,房角重新关闭形成恶性循环,故呈睫状环阻滞性闭角青光眼。
临床表现
本症只发生于闭角青光眼,特别是施行手术时,眼压虽低,但房角仍闭塞者,常双眼发病,即一眼发生恶性青光眼后,另一眼因缩瞳剂点眼,即有发生恶性青光眼的可能。若一眼施行预防性虹膜周边切除,不仅不能防止恶性青光眼的发生,而且有诱发的可能。恶性青光眼是一类诊断困难,眼压不易控制的顽固性青光眼。一般认为是抗青光眼术后一种严重并发症,其特点是术后眼压升高,晶体虹膜隔向前移,使全部前房明显变浅,甚或消失。典型病例常于术后数小时,数日以至数月发生。但个别病例并没有施行抗青光眼手术而系局部滴用缩瞳剂后引起眼压升高或者外伤、葡萄膜炎后发生本症。这些都是透明因素而致睫状肌收缩,睫状环阻滞。
诊断和鉴别诊断
如果患者有青光眼手术病史,术后如前房不能形成,伴有眼压升高、充血、疼痛等表现时,要考虑到发生本病的可能性。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主要有三种情况,应注意鉴别:
1、滤过过强或脉络膜脱离,表现为浅前房,低眼压。
2、ACG术后瞳孔阻滞未解除(周边虹膜未切开,或虹膜周边切口阻塞),表现为眼压升高和以周边部为明显的浅前房。
3、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以眼压升高,整个前房变浅为特征。
治疗
对恶性青光眼应及早采取紧急措施,减低眼球后部的压力,打破睫状环阻滞,与此同时必须采取包括高渗剂、碳酸酐酶抑制剂及睫状肌麻痹剂并应辅以皮质类固醇药物的药物治疗,以减轻炎症反应及睫状体水肿。
一、药物治疗常用药水有:1%阿托品及10%新富林溶液或0.5%托品酰胺,每日数次交替点眼,瞳也扩大可使睫状体后移,若药物治疗后前房形成、眼压正常,则可逐次减去各种用药,先停药高剂,再停碳酸酐酶抑制剂,而睫状肌麻痹剂应持续一个较长的时间,如果药物治疗4~5天后无效时,可改变手术治疗。
二、手术治疗
1、睫状体扁平部切开,玻璃体内和玻璃体后液体抽吸术合并前房注入空气术。
2、如上述手术失败,可行晶状体摘除术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
3、无晶状体眼者可用YAG激光行前玻璃体膜切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