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其他专业 > 正文

病毒性咽炎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病毒性咽炎是指病毒所引起的咽部急性感染。多在咽部、口腔粘膜及其周围皮肤发生疱疹,也可发生于角膜及外生殖器。应与口疮性口炎、多形渗出性红斑、坏死性口腔炎、带状疱疹相鉴别。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原体其病原体种类很多,以疱疹病毒较多见,另外有腺病毒、冠状病毒、合胞病毒等。这种病毒在电镜下见是圆形小体,直径约180μm.

  2、诱发因素当劳累过度,过敏素质,气温突变,身体受凉或某些物理、化学因素如汞、坤、铋、碘等的刺激,使身体抵抗力低下,易患此病。

  3、其他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疟疾、流行性脑膜炎等均可并发病毒性咽炎。

  病理改变

  病变为上皮细胞水肿、膨胀,使表皮的棘细胞层隆起,形成水疱,内含大量多核白细胞及血清,细胞核内有嗜酸性包函体,水疱很快破裂,形成一浅溃疡,表面覆有炎性细胞、红细胞或坏死组织。

  临床表现

  临床可分为急、慢性二型,以急性型较多见。

  1、急性型起病急,先在咽和口腔粘膜、扁桃体和口角等处出现针尖大小的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孤立或丛集在一起,很快破裂形成浅溃疡,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假膜,周围粘膜呈鲜红色,伴有畏寒、发热、咽部灼热疼痛。婴幼儿哭闹不安,拒饮食,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

  2、慢性型多见于成年人,咽及口腔粘膜出现少数疱疹,破溃后覆有灰白色假膜,四周粘膜淡红,此愈彼起,持续甚久。咽部及口腔微感灼热疼痛,无明显症状。

  治疗

  1、常采用复方硼砂溶液、生理盐水或1%双氧水含漱;病变部位涂擦2%金霉素甘油或1%龙胆紫,能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2、注意休息,多饮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3、为防止继发感染及缩短病程,可服用土霉素、麦迪霉素或肌注青霉素、庆大霉素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常静脉用抗生素加一定量激素。如青霉素800万U+庆大霉素24万U+地塞米松5mg静滴,或先锋霉素V6~8g+丁胺卡那霉素0.4+地塞米松5mg静滴,治疗效果好,一般无并发症。儿童用药量酌减。

  4、中药治疗此病有显著效果,分内服及外用两类。应根据病情选择用药,常用药物如下:

  (1)清热 生地、连翘、金银花、淡竹叶、木通、生草、川豆根、板蓝根。

  (2)降火 黄柏、黄芩、黄连、石膏、知母。

  (3)养阴 天冬、麦冬、熟地、元参、白芍、沙参、天花粉。

  5、此外,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系应用“红白散”外治法,有效率达82.6%.其成分为:青黛30g,人中白12g,桔矾6g,冰片4.5g,牛黄0.3g,共研细末,局部涂匀,每日3~4次。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