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
一、病程早期的荧光造影所见:
临床上,在阻塞一开始立即进行荧光血管造影的机会可以说是没有的,所谓病程早期所见,实际上是指发病数小时或数日后的造影改变。
1、主干完全性阻塞时,视网膜动脉无荧光染料灌注,但视盘的毛细血管由睫状动脉供血,却很快有色素充盈,而且明显扩张,形成侧支吻合,并迅速回流于视盘上中央静脉根部,使染料积于静脉主干近端。同时呈现特殊的逆流现象,即染料从静脉主干向视盘外静脉支逆行充盈。
2、主干完全性阻塞突然有所缓解,或是主干不完全性阻塞时,造影所见因造影当时的阻塞程度而异,阻塞较重者表现为荧光充盈迟缓,视网膜动脉完成循环时间,正常眼约1~2s,而在受阻动脉可延长达30~40s.静脉出现荧光时间也非常缓慢,正常时动脉期至静脉早期相差仅1~2s,而此时则可延长达30~40s.静脉荧光暗淡或呈颗粒状,提示血行严重不畅。阻塞程度较轻者,动、静脉充盈时间稍延长或完全正常。
3、分支完全性阻塞造影时,可以见到血流至阻塞处突然中断,在该处管壁有荧光渗漏。分支完全性阻塞的另一指征为逆行充盈。由于阻塞分支末梢端的压力相当低,使毛细血管来的血液回流成为可能,因而在阻塞初期的荧光片上,可见该动脉末梢端染料灌注早于阻塞处近端。
4、分支不完全性阻塞,阻塞处管壁无荧光渗漏。该动脉支荧光充盈时间比其他正常分支略延长或完全正常。
二、病程后期的荧光造影所见:
病程后期是指阻塞发生后数周乃至数月后。此时荧光造影在主干或分支完全性阻塞眼虽因岕支循环形成崦动脉充盈时间恢复正常,但动、静脉管径狭窄、血管鞘膜、侧支管道及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等仍能见到,有时也可发现微动脉瘤,新生血管等异常荧光及视网膜增殖膜等所显假荧光。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可诊断,结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检查,可区分主干或分支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在主干中央动脉阻塞时,因眼底广泛出血和水肿,动脉可被隐没,仅凭眼底所见,易于误诊为单独的中央静脉干阻塞,可从视功能突然丧失而予以鉴别。
治疗
视网膜组织对缺氧、缺血极为敏感,一旦血供中断,90分钟内即可陷于坏死而使视功能永久性丧失,因此,应尽可能及早抢救以挽回部分视力。
一、急诊处理
1、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或痉挛时,立即用血管扩张剂如吸入亚硝酸异戊酯(每次0.2ml),每隔1~2小时1次,连续2~3次,三硝基甘油脂片舌下含服,(每次0.3~0.6mg),每日2~3次。球后注射阿托品1mg或妥拉苏林12.5~25mg,以扩张视网膜动脉及解除痉挛。
2、降低眼内压以提高眼内的灌注压,如眼球按摩或前房穿刺,也可口服乙酰唑胺。
3、高压氧疗法,在上治疗的同时,亦可给以吸入加有5%二氧化碳的氧气,每次10~15分钟,连续数次。
4、溶解血栓,可用尿激酶1万-2万U静脉滴注或用纤溶酶激活剂溶解血栓。
二、后期治疗
1、口服血管扩张剂:
经急诊处理,视功能有所恢复时,连续内服血管扩张剂如:烟酸(0.1g,一日3次),丹参片(每次3~5片,一日3次)等。亦可用丹参注射液40~60ml(每ml含生药1g)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5%葡萄糖500ml内,静脉滴注,一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2、中药治疗:
中药可用下列方剂,葛根60~150克,黄芪50克、丹参50克、川芎4.5克、紫胡10克、桃仁0克、地龙10克,水煎服,一日1剂,分两次煎服,在病程早期,加用麝香0.5克,每日分两次冲服。
3、有炎症者,可使用抗炎药类固醇和吲哚美辛等,并加用营养视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B6、B12、E、ATP、辅酶A等。其他药物如口服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等血小板抑制剂。如有全身疾病应按内科治疗,以去除病因。
预后
本病对视功能的损害极为严重,是否能挽救部分视功能,决定于就诊及抢救是否及时,也决定于阻塞的程度、部位、原因。发病后数小时内立即得到抢救者,预后较好;由于血管痉挛引起者及阻塞不完全者预后较好;分支阻塞较主干阻塞的预后较好;阻塞发生于视网膜中央动脉进入视神经硬鞘膜之后与进入视神经纤维束之前,因此处易于迅速建立侧支循环,预后亦优于阻塞发生在进入硬鞘膜处及已进入视功能纤维束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