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其他专业 > 正文

细菌性角膜炎(bacterial keratitis)(1)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细菌性角膜炎(bacterial keratitis)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角膜上皮缺损及缺损区下角膜基质坏死的化脓性角膜炎,又称细菌性角膜溃疡(bacterial corneal ulcer)。

  病因和发病机制

  1、主要致病菌:绿脓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肠道杆菌等。

  2、条件致病菌:如草绿色链球菌、克雷白杆菌、类白喉杆菌、沙雷氏菌等,由于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滥用,引起的感染逐渐增加。

  3、诱发因素如农作物、指甲划伤、铁屑异物伤、接触镜的磨擦伤。

  4、一些眼病及全身病,如干眼症、慢性泪囊炎、配戴角膜接触镜、糖尿病、免疫缺陷、酗酒等,也可能造成角膜对细菌的易感性增加。

  病理改变

  1、角膜炎进行期:初为混浊点状浸润,上皮细胞肿胀,进而纤维组织肿胀,最后各组织坏死而脱落,形成溃疡或穿孔;溃疡周围及底部有白细胞浸润。

  2、角膜炎恢复期:坏死组织完全脱落,混浊消失,溃疡底和周边部清净。

  3、角膜炎结瘢期:结缔组织增生,溃疡表面被邻近增生的上皮细胞遮盖,角膜穿破后则形成角膜白斑或角膜葡萄肿。

  临床表现

  一、自觉症状显著的畏光,急剧的眼痛、视力障碍、眼睑痉挛、流泪等刺激症状。

  二、体征

    1.高度睫状充血:角膜中央部脓疡,结构模糊不清,前房内有不同程度的积脓,呈黄色或淡绿色。

  2.根据菌种不同,角膜上溃疡的形成不一:绿脓杆菌性溃疡呈环形,其周围角膜高度水肿呈毛玻璃状;匐行性溃疡有灰黄色进展,边缘呈潜行状,其周围的角膜仍透明。

  3.匐行性溃疡表面有灰黄色脓液附着,绿脓杆菌性溃疡表面有大量黄绿色脓性分泌物粘着。

  4.溃疡向纵深发展使后弹力层膨出,溃疡可在2~5天穿孔。

  三、不同病原菌引起的角膜炎

    1、葡萄球菌:有结膜炎史,病情发展慢 先有周围边部浅层溃疡,而后中央呈多形性溃疡,前房积脓少。

  2、肺炎链球菌:起病急、可能有角膜外伤史,溃疡发展很快 位于角膜中央部呈匐行性,有潜掘行状进展缘,呈灰黄色,前房积脓。

  3、绿脓假单胞菌:多发生于角膜异物剔除术后,或戴接触镜后引起,也可见于使用被污染的荧光素钠或其他滴眼液。溃疡发展迅速,剧痛,刺激症状重 溃疡位于中央呈环形,角膜呈毛玻璃样水肿,溃疡面有黄绿色脓,前房积脓多,2~3日溃疡穿孔。

  4、淋病奈瑟菌:多见于新生儿,患眼有畏光、流泪、疼痛、视力障碍、眼睑痉挛等症状。眼睑高度水肿、球结膜水肿和大量脓性分泌物,睫状或混合性充血。伴有角膜上皮缺损、角膜基质浸润及溃疡。有时有前房积脓。常致角膜穿孔。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