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 )又称Rieger中心性视网膜炎、青年性出血性黄斑病变。是发生于黄斑部及其周围的孤立的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灶,伴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及出血。临床上并不少见,一般为单眼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健康人,无性别差异。自然病程数月至数年不等。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是与结核或病毒感染所致的肉芽肿性炎症有关。本病发生、发展的根源是视网膜下来自脉络膜的新生血管。在某些原因如炎症的作用下,正常的脉络膜和视网膜之间的屏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Bruch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受到损害,导致视网膜浆液性脱离和水肿、缺氧等代谢性障碍,从而诱发脉络膜发生新生血管,通过损害的Bruch膜进入视网膜色素上皮下,或进一步通过损害的色素上皮进入到神经上皮下;新生血管发生出血、渗出病变,晚期则形成瘢痕机化,造成永久性视力障碍。
临床表现
一、中心性视力障碍一般视力下降明显,常低于0.2.有中心或旁中心暗点,伴有视物变形。
二、病程分期病变局限于黄斑区,根据症状和眼底表现将病程分为三期:
1、活动期(进行期)
此期可持续数月至2年不等,视力变动较大。
(1)检眼镜检查典型病例初期为黄斑区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深层浸润或渗出灶,大小为1/4-1个视盘直径(PD),黄白色或黄灰色,边界清楚,微隆起。不久出现视网膜下渗出形成的神经上皮盘状脱离区,其周围可伴有少量黄白色点状硬性脂类渗出或色素沉着。病灶表面浅层视网膜也可发生小出血点。反复发生出血。玻璃体可因细胞浸润出现微尘状混浊。
(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动脉早期,在相当于黄斑病变区可见来自脉络膜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的斑点状强荧光渗漏,呈网眼状、车轮状、扇形或颗粒状等,并随时间延长而扩大、增强;在造影晚期形成浓密强荧光。病灶周围的出血可被部分荧光遮盖。
2、恢复期(退行期)
此期患者视力较稳定。
(1)检眼镜检查黄斑出血吸收,盘状脱离减轻或消失,边界欠清,渗出灶有所缩小。脉络膜新生血管部分萎缩。
(2)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病灶内其周围脱色素区出现透见荧光,荧光渗漏减少,不扩散。
3、瘢痕期(静止期)
患眼病情呈间歇发作,持续数年后进入此期,此时患眼视力已有不可逆损害。
(1)检眼镜检查黄斑区渗出灶吸收,形成不规则机化瘢痕,周围有脉络膜萎缩带和色素堆积。
(2)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动脉早期病变区有渐增强的荧光,但无渗漏,不扩大;瘢痕和色素可部分遮挡荧光。晚期可见荧光着染。
诊断
1、典型的临床表现。
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筛选适合激光光凝治疗患者的唯一方法,以便早期处理,延缓中心视力的丧失。
鉴别诊断
一、中浆病无黄白色渗出斑,无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及出血,有其典型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
二、老年黄斑变性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黄斑盘状变性)发病年龄较大在50岁以上,常累及双眼(可一先一后)。黄斑区病灶多大于1个视盘直径;病灶周围及另眼有玻璃膜疣及色素改变。
治疗
一、激光光凝治疗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有效的方法。直接凝固新生血管组织,促其萎缩,从而减少出血、渗出,早日形成瘢痕,缩短病程。主要适用于位于中央凹外的新生血管。
1、术前准备在清晰度良好,放大倍数较高的荧光血管造影片上分清新生血管的范围、大小、位置及其与中央凹、毛细血管拱环的关系。
2、激光种类的选择
(1)氩绿激光:适用于中央凹无血管区200-2500um范围内、非乳头黄斑束间的新生血管光凝。光斑大小50-200um,时间0.2-0.5秒。
(2)氪红激光或染料红激光:可用于中央凹无血管区1-199um范围内的新生血管。
二、药物治疗
1、一般支持治疗口服多种维生素、吸氧等可改善视网膜代谢障碍。
2、前列腺素抑制剂吲哚美辛可能抑制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疗效不确定。
3、皮质类固醇药物炎症反应较明显时,可全身应用激素,同时应用抗生素。球后注射对减轻水肿和渗出可能有所帮助,疗效不明显。
4、怀疑结核可进行试验性抗结核治疗链霉素肌内注射,每日1g.每日口服异烟肼300mg,3周为一疗程。见效者(视力改善、病灶缩小)继续用药3个月-半年。怀疑弓形虫感染者,可试用乙胺嘧啶和磺胺嘧啶治疗,3周为一疗程。
5 、中药治疗可选用活血化淤、清热解毒或利尿渗湿等方剂。
预后
本病自然病程最终视力均较差。光凝治疗后75%的患者视力提高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