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其他专业 > 正文

咽后脓肿(retropharyngeal abscess)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咽后脓肿(retropharyngeal abscess)是指发生于咽后间隙的化脓性炎症,按发病机制分急慢性两类。急性者多见于儿童。慢性者少见,多系颈椎结核形成脓肿,又称冷脓肿。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急性型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甲型草绿色链球菌和厌氧菌属等。咽后隙位于咽后壁后方,颊咽筋膜与翼筋膜之间,上达颅底下接纵隔,两侧咽旁隙相邻,为一含疏松结缔组织的潜在筋膜间隙,并由咽缝分为左右两部,婴幼儿咽后隙中富于淋巴结,这些淋巴结接受鼻腔后部、鼻咽部、咽鼓管及中耳的部分淋巴引流。故上述部位的急性炎症可循淋巴途径感染,引起化脓性淋巴结炎及脓肿。咽后淋巴结于3~8岁时逐渐消失,故本病多发生于3岁以下幼儿。部分病例可因咽后壁损伤并感染,或由邻近部位的炎症蔓延所致。

  二、慢性型多由咽后隙淋巴结结核或颈椎结核形成的寒性脓肿所致。

  临床表现

  一、症状

    1、急性型患儿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起病急,有发热、哭闹、烦躁不安,因咽痛拒食。一般在发病后2~3日即可形成脓肿。脓肿形成后,咽后壁隆起突向咽腔,则有不同程度的咽下困难及呼吸不畅。婴幼儿哭声似鸭鸣,吮乳可逆入鼻腔或引起呛咳。较大儿童可表现语音含混不清和打鼾。病情严重者,有吸气性喘鸣及吸气性呼吸困难,并可出现紫绀、脱水、酸中毒及全身衰竭表现。如脓肿压迫喉入口或并发喉炎,会突然发生窒息。

  2、慢性型起病缓慢,病程长,多伴有结核病的全身表现,咽部症状不明显,常在3周后脓肿逐渐增大才有喉咽部梗阻感和吞咽不畅感。

  二、体征检查见病儿头稍向后仰并偏向患侧,以减轻疼痛及呼吸不畅。颈部活动受限,下颌角下及颈侧淋巴结肿胀、压痛。咽部粘膜充血,咽后壁膨隆,多偏于一侧,触之柔软或有波动感。脓肿前突接近同侧咽腭弓及软腭或将其向前推移。穿刺可抽出脓液。慢性型脓肿常位于咽后壁中央。

  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穿刺抽脓,咽后脓肿诊断不甚困难。颈侧位X线片可见咽后壁前移和椎前软组织阴影增宽,或显示有积水面,有助于诊断。CT检查更有诊断价值,可清晰显示大血管,且有助于脓肿与蜂窝织炎的鉴别。

  鉴别诊断

  一、扁桃体周围脓肿大多数发生于急性扁桃体炎发病3~5天后,或急性扁桃体炎病情刚有好转之时。病人吞咽困难,口涎外溢,饮水向鼻腔返流,语言含糊不清。周围炎症波及翼内肌时,出现张口困难。脓肿甚大者可能引起上呼吸道梗阻。检查见脓肿多位于扁桃体前上方,患侧舌腭弓上部及软腭充血、肿胀,明显隆起,扁桃体覆以脓性分泌物,被推向内下方,悬雍垂充血肿胀转向对侧。

  二、咽旁脓肿多见于较大儿童和成人。患侧的咽侧壁连同扁桃体被推移向内隆起,也可出现张口受限,但咽部炎症较轻,扁桃体本身无明显病变。颈侧放射性疼痛剧烈,常有炎性脓肿及明显触痛。

  并发症

  一、窒息与肺部感染脓肿向下延展可引起喉梗阻或纵隔感染;脓肿突然破裂,脓液进入下呼吸道,可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的危险。因此,检查咽部时应轻轻触摸,并做好准备,一旦脓肿破裂,立即取头低位,用压舌板撑开使之张口,以便脓液流出或用吸引器吸出。

  二、出血脓肿向外侧扩散侵入咽旁间隙,可侵蚀颈部大血管而发生致命的大出血。

  三、咽旁脓肿咽后脓肿可能破入咽旁隙。

  治疗

  一、    急性咽后脓肿

  1、切开排脓一经确认,应立即切开排脓。病儿取仰卧位,将头、胸部放低,头稍后仰。用直接喉镜、麻醉喉镜或戴维氏开口器暴露咽后壁,在直视下先穿刺抽脓,再用小刀做长约1.5cm的纵行切口、插入血管钳扩开脓腔以畅通引流,同时用抗生素液冲洗脓腔。注意吸引器头置于切口近旁,随时吸净流出的的脓液。术后呼吸困难多随之缓解,如排脓后呼吸困难仍无好转者,可行气管切开术。以后每日撑开切口排脓一次,一般3~5次痊愈。

  2、支持治疗要注意全身支持疗法及应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大剂量青霉素静滴。在小儿还可能发生喉痉挛,甚至呼吸、心跳骤停等危险情况。事先一定要做好急救准备工作,以便顺利地进行抢救;如气管切开的准备、抢救药品、氧气及吸痰器等。

  二、结核性咽后脓肿结合抗结核治疗,经口咽达咽后脓肿处穿刺抽脓,脓腔内注入0.25g链霉素,但不可在咽部切开。并发颈椎结核者,应由骨科医生在治疗颈椎结核的同时,取颈外切口排脓。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