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部分病人有白细胞升高,红细胞沉降率也可能升高,鼻腔涂片可发现中性粒细胞和脱落的纤毛柱状上皮。
二、鼻内镜检查:
可发现鼻道和窦口及其附近黏膜的病例变化,如窦口形态、黏膜红肿程度、息肉样变、脓性分泌物来源等。注意急性期进入鼻窦应慎重。
三、影像学检查:
通常主张鼻窦CT扫描,可清楚显示鼻窦黏膜增厚,脓性物积蓄,累及鼻窦范围等。也可选择鼻窦X线平片检查包括鼻颏位(华氏位)、鼻额位(柯氏位)。若鼻窦有病变,可见其透光较差,如窦内见有液平面。则表示有脓液积蓄,这较多见于上颌窦炎和额窦炎时。
四、上颌窦穿刺冲洗:
急性上颌窦炎可在无发热和抗生素控制下施行,观察有无脓液,若有可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这是较常用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和仔细分析病情至关重要。如发病时的状况,有无诱因,鼻塞的特点,鼻涕的量、性状及易排途径等。其它如头痛、局部痛、失嗅、自闻有臭味等。若在急性鼻炎等原发病的体温正常后复又发热,全身又感不适,急性鼻炎恢复期后鼻涕未减少,鼻塞仍不减轻,则应想到本病。再经过查体及辅助检查,一般能及时诊断。
鉴别诊断
一、急性牙源性感染:
牙根或急性牙根周围炎,特别是在尖牙、前磨牙的病变,易与急性上颌窦炎相混淆。扣击患牙常出现疼痛,无鼻部症状,X线摄片检查呈阴性。
二、眶下神经痛:
是一种烧灼性的剧痛。多为全日性,压迫神经时,可使疼痛缓解,常与气候变化和疲乏有关,常可自愈或缓解。
三、三叉神经痛:
可发于上颌支分布区,痛如刀割和针刺,非常剧烈,来去突然,患者不能忍受,但没有鼻部检查的阳性体征。
四、眼部疾病:
如结膜炎、睫状体炎。可引起与急性上颌窦的相似症状,但有眼部阳性体征。
五、眶上神经痛:
易与急性额窦炎相混淆。该病呈闪电样牵拉性疼痛,伴越来越短的间歇期,压痛点在眶上孔,鼻骨与鼻软骨之间的筛前神经鼻外支,长时间压迫神经出口,可使疼痛暂时缓解。
并发症
鼻窦炎的脓涕向后流入咽部可引起咽和扁桃体的炎症,继之或经淋巴循环引起喉炎、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甚至肺炎。还可出现中耳炎。急性鼻窦炎引起的眶内和颅内并发症,由于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已很少见,但一旦出现并发症,后果相当严重。①眶内并发症包括5种类型:眶内炎性水肿、眶壁骨膜下脓肿、眶内蜂窝织炎、眶内脓肿、球后视神经炎。②颅内并发症包括:硬脑膜外脓肿、硬脑膜下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可能有2~3种颅内并发症同时出现。
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并尽快消除病因,促进鼻窦的通气引流,控制感染以防止发生并发症或转为慢性鼻窦炎。
二、全身治疗:
①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多饮水或进高营养流质饮食,对症处理,如头痛或局部痛剧烈时,可使用镇痛药。②抗感染治疗:全身足量抗生素治疗,及时控制感染,明确致病菌这应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未明确致病菌者应选择广谱抗生素。明确或怀疑有厌氧菌感染者应同时应用替硝唑或甲硝唑。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抗生素一般应用7~10天。③对特异性体质者(如变应性鼻炎、哮喘),必要时全身给予抗变态反应药物。④对邻近感染病变如牙源性上颌窦炎或全身慢性疾病等应针对性治疗。
三、局部治疗:
①鼻部用药:促进鼻窦的通气引流,额、筛、蝶窦炎时,取头后仰位滴鼻;上颌窦炎时,取头低侧向位滴鼻。常用鼻内用减充血剂(1%~2%麻黄碱滴鼻液)或鼻内用糖皮质激素(二丙酸倍氯米松、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②上颌窦穿刺冲洗:用于上颌窦炎。在全身症状消退和局部炎症基本控制,化脓病变已趋局限化后施行。每周冲洗1次,直至无脓液冲洗出为止。每次冲洗后可向窦内注入抗生素、甲硝唑溶液。③物理疗法:超声雾化、蒸汽吸入、红外线照射、超短波电疗、电透热法及局部热敷。④鼻腔冲洗:用注射器或专用鼻腔冲洗器。冲洗液可选用: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庆大霉素+氟美松。每日1~2次。此方法有助于清除鼻腔内分泌物。
四、手术治疗:
急性期多不易手术,仅在鼻窦炎向外扩散而导致毗邻器官发生严重并发症时(如额窦环钻术)。
预防
1、增强体质,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
2、谨防感冒和其他急性传染病;
3、积极治疗贫血和糖尿病;
4、及时合理治疗急性鼻炎及鼻腔、鼻窦、咽部和牙的各种慢性疾病,保持鼻窦通气引流和防止感染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