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视神经炎(optic neuritis)是指视神经的炎性脱髓鞘、感染、非特异性炎症等疾病。临床上根据发病的部位不同,视神经炎分为球内和球后两种,前者指视乳头炎(pappilitis),多见于儿童;后者系球后视神经炎(retrobulbar neuritis),青壮年多见。本病多为单侧发生。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局部病灶感染:
1、眼内炎症:常见于视网膜脉络膜炎、葡萄膜炎和交感性眼炎,均可向视盘蔓延,引起球内视神经炎。
2、眶部炎症:眶骨膜炎可直接蔓延引起球后视神经炎。
3、邻近组织炎症:如鼻窦炎可引起视神经炎。
4、病灶感染:如扁桃腺炎和龋齿等也可以引起。
二、全身传染性疾病:
常见于病毒性疾病,如流行性感冒、带状疱疹、麻疹和腮腺炎等,亦可见于细菌感染,如肺炎、脑炎、脑膜炎和结核等,其病原体流入血液,在血液中生长繁殖,释放毒素,引起视神经炎症。少数病例可见于寄生虫感染如Lyme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病、弓蛔虫病、球虫病等。
三、代谢障碍和中毒:
前者如糖尿病、恶性贫血、维生素B1或B12缺乏;后者如烟、酒、甲醇、铅、砷、奎宁和许多药物等。
四、脱髓鞘病(demyelinating diseases)
1、散在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本病又名多发性硬化症,我国少见,多发生在20~40岁成年人,常侵犯视神经,视交叉等中枢神经系统,在脑和脊髓中呈广泛散在性神经髓鞘崩解,轴突破坏,最后由视经胶质填充,形成硬化性瘢痕。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球后视神经炎症状。
2、周围轴性弥漫性脑炎(diffuse sclerosis):
本病又叫Schilder病,多见于小儿患者,病变局限于白质。临床症状依损害部位不同而异,如枕叶受累可出现大脑皮质盲,视路受损可出现视野缺损,视神经被波及时出现视神经炎。
3、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
本病又名Devic病,病变仅局限于视神经和脊髓,两者可以同时发病,也可一先一后发病,可为急性或慢性,如视神经炎,多为双侧性,有视神经炎症状,如脊髓炎,可出现双下肢运动和感觉障碍,并逐渐上升,导致排尿障碍,四肢麻痹和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病理改变
不同原因引起的视神经炎,其病理改变也不相同。
1、急性化脓性炎症:神经组织出现密集的细胞浸润、坏死,形成小型脓肿。此类较少见。
2、间质性增生:首先病变组织发生水肿,神经间隔中有密集的多形核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而后有血管及结缔组织增生,以至间隔变厚,再加上组织水肿压迫视神经纤维使之变性、萎缩。
临床表现
一、视力减退:
为本病特有症状之一,多为单眼、亦有双眼者。视力开始急剧下降,一般迅速而严重,可在数小时或数日内成为全盲,但视网膜电流图正常。如为视神经乳头炎,可在眼底出现变性之前,视力就明显减退,如为球后视神经炎,可在视力减退前,眼球转动和受压时有球后疼痛感,一般如及时治疗,多可恢复一定视力,甚至完全恢复正常,否则可导致视神经萎缩。发性视神经萎缩。
二、视野改变:
为本病重要体征之一,多数病人有中央暗点或傍中央暗点,生理盲点不扩大,周边视野呈向心性缩小或楔形缺损,一般用红色视标或小白色视标易于查出,严重者中央视野可以全部丧失。
三、瞳孔改变:
瞳孔对光反应与视力减退程度一般是一致的。视力完全丧失,瞳孔直接对光反应缺如;视力严重减退,瞳孔直接对光反应减弱,持续光照病眼瞳孔,开始缩小,续而自动扩大,或在自然光线下,遮盖健眼,病眼瞳孔开大,遮盖病眼,健眼瞳孔不变,叫Gunn氏现象。
四、眼底检查:
视盘发炎时,视盘呈现充血水肿,边缘不清,静脉中度充盈,生理凹陷消失,高起一般不超过2屈光度,水肿局限于视盘本身,也可波及邻近视网膜成为视神经视网膜炎(neuro-retinitis),视盘内可有出血和渗出物,玻璃体轻度混浊,如治疗不及时,可发生继发性视神经萎缩,球后视神经炎初期眼底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