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流行性角结膜炎(epidemic keratoconjunctivitis)是由腺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很强的一种眼病,多发生于夏季,曾在世界各地流行。
病因和发病机制
腺病毒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可以分为31个血清型。本病主要由腺病毒8型,19型、29型及37型(人腺病毒D亚组)所引起。其中8型多见,传染性强,主要由接触传染。
临床表现
一、急性结膜炎期:
潜伏期5~12天,多为双侧,一眼先起,常伴有头痛、疲劳、低热等全身症状,常出现耳前淋巴结肿大和压痛。自觉有异物感、刺痒,但分泌物少,且为水样。1/3的病员48小时内结膜上可见伪膜,结膜高度充血、水肿,在下睑结膜及穹窿部有多的圆形滤泡,有时结膜下可出现点状出血。约5~7天后,结膜炎症状逐渐消退。
二、浅层点状角膜炎期:
结膜炎症消退后,有时患者仍感怕光、流泪、异物感及视力模糊。检查时,以1%荧光素染色后,在裂隙灯下可见角膜中心区有很多散在点状着色,上皮下有圆形浸润点,将上皮微微抬起,但不形成溃疡。2周后发展为局部的上皮下浸润,主要散布于中央角膜,角膜敏感性正常。发病3-4周后,上皮浸润加剧,形态大小基本一致,数个至数十个不等。上皮下浸润由迟发性过敏反应引起。病程可达数月或数年,浸润逐渐吸收后,常可留下不同程度的薄翳,一般对视力无大影响。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可以确诊。结膜刮片见大量单核细胞,有伪膜形成时,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无菌生长。培养可分离出病毒。
治疗
一、局部用药以局部用药为主。0.1%疱疹净、0.5 %环胞苷、0.05~0.2%阿糖胞苷或4~5%吗啉双胍(ABOB)等眼药水,白天可每小时点眼一次。如出现严重的膜和伪膜、上皮或上皮下角膜炎引起视力下降时,可加点0.5%醋酸可的松液或0.1%地塞米松液每日四次,或用氢化考的松、强的松龙的混悬液作结膜下注射,每次0.2~0.3毫升,可以帮助抑制炎症,促进浸润吸收。但应掌握使用时间和频度。抗生素(如氯霉素、金霉素等)点眼每日四次,它们虽然对病毒无效,但可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在角膜不染色后,加点狄奥宁液促进混浊吸收。
二、全身用药可口服吗啉双胍和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
预防
许多小流行是起源于医院.诊所被污染的器械或药水,为了预防起见,应注意消毒,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