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其他专业 > 正文

慢性鼻炎(chronic rhinitis)(1)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慢性鼻炎(chronic rhinitis)是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一常见病。临床表现以鼻腔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无明确致病微生物感染,病程持续数月以上或反复发作为特征。表现为鼻粘膜的慢性充血肿胀,称慢性单纯性鼻炎。若发展为鼻粘膜和鼻甲骨的增生肥厚,称慢性肥厚性鼻炎。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本病不是感染性疾病。即使有感染存在,也是继发性的。目前认为,本病与很多因素有关。

  一、局部因素

    1、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未获彻底治疗而演变成慢性鼻炎。

  2、如鼻中隔偏曲阻碍鼻腔通气引流,增加鼻粘膜反复发生感染的机会,且不易彻底治愈。由于邻近的慢性炎症长期刺激或畸形,致鼻发生通气不畅或引流阻塞,如慢性鼻窦炎症性疾病,分泌物长期刺激鼻腔粘膜,因此慢性鼻炎常与慢性鼻窦炎症性疾病共存,称慢性鼻-鼻窦炎。

  3、邻近感染性病灶:如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

  4、鼻腔用药不当或过久:如鼻内滥用滴鼻净或麻黄碱滴鼻液,可导致药物性鼻炎。鼻内应用丁卡因、利多卡因等可损害鼻粘膜粘液纤毛输送功能。

  二、职业及环境因素长期或反复吸入粉尘(如水泥、石灰、烟草、煤尘、面粉等)或有害化学气体(如二氧化硫、甲醛等),生活或生产环境中温度和温度的急剧变化(如炼钢、烘熔、冷冻作业),鼻粘膜受到物理和化学因子的刺激与损害,可造成慢性鼻炎。

  三、全身因素

    1、全身性慢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风湿病、结核、心肝肾疾病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慢性便秘等,可引起鼻粘膜血管长期淤血或反射性充血。

  2、营养不良:维生素A、C缺乏。

  3、内分泌疾病或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引起鼻粘膜水肿。妊娠后期和青春期,鼻粘膜常有生理性充血、肿胀。

  4、长期服用利血平等降压药物,可引起鼻腔血管扩张而产生似鼻炎的症状。

  5、烟酒嗜好:可影响鼻粘膜血管舒缩而发生障碍。

  四、其他因素长期过度疲劳,免疫功能障碍,变应性鼻炎等。

  病理改变

  主要有2种病理类型。

  一、鼻粘膜深层动脉和静脉、特别是下鼻甲的海绵状血窦呈慢性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血管和腺体周围有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粘液腺功能活跃,分泌物增加。慢性单纯性鼻炎属于此型。

  二、早期表现粘膜固有层动、静脉扩张,静脉和淋巴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静脉和淋巴管回流障碍,静脉通透性增加,粘膜固有层水肿。晚期发展为粘膜、粘膜下层、甚至骨膜和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肥厚。下鼻甲最明显,其前、后端和下缘可呈结节状、桑椹状或分叶状肥厚,或发生息肉样变。中鼻甲前端和鼻中隔粘膜亦可发生增生、肥厚或息肉样变。慢性肥厚性鼻炎属于此型。

  临床表现

  一、慢性单纯性鼻炎(chronic simple rhinitis)

  1、症状

    (1)鼻塞:

  ①间歇性鼻塞:一般表现为白天、劳动或运动时减轻,夜间、静坐或寒冷时加重。

  ②交替性鼻塞:侧卧时位于下侧的鼻腔常阻塞加重,转卧另一侧后,刚才位于上侧没有鼻塞或鼻塞较轻的鼻腔转到下侧后出现鼻塞或鼻塞加重;而刚才位于下侧的鼻腔鼻塞减轻。

  (2)多涕:

  常为粘液性或粘脓性,偶呈脓性,主要位于鼻腔底、下鼻道或总鼻道。脓性者多于继发性感染后出现。

  (3)其他:

  此外,嗅觉可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由于鼻涕长期流经鼻前庭和上唇部,可致皮炎或湿疹,多见于小孩。鼻涕向后可流入咽腔,出现咳嗽、多痰等症状。有时可有头痛、头昏、咽干、咽痛。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耳鸣和耳闭塞感不明显。

  2、体征

    鼻粘膜肿胀,表面光滑、湿润,一般呈暗红色。鼻甲粘膜柔软而富有弹性,探针轻压可现凹陷,但移开探针则凹陷很快复原,特别在下鼻甲为明显。若用减充血剂1~2%麻黄素液作鼻粘膜收缩,则鼻甲迅速缩小。总鼻道或下鼻道有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二、慢性肥厚性鼻炎(chronic hypertrophic rhinitis)

  1、症状

    (1)鼻塞较重,单侧或双侧持续性鼻塞,无交替性。多为持续性,常张口呼吸,嗅觉多减退。

  (2) 鼻涕稠厚,多呈粘液性或粘脓性,不易擤出。由于鼻涕后流,刺激咽喉致咳嗽、多痰。

  (3)当肥大的中鼻甲压迫鼻中隔时,可引起三叉神经眼支所分出的筛前神经受压或炎症,出现不定期发作性额部疼痛,并向鼻梁和眼眶放射,称筛前神经痛,又称筛前神经综合症。

  (4)其他:常有闭塞性鼻音、耳鸣和耳闭塞感以及有头痛、头昏、咽干、咽痛。少数病人可能有嗅觉减退。

  2、体征

    (1)下鼻甲明显肥大,或下鼻甲与中鼻甲均肥大,常致鼻腔堵塞。鼻腔底部或下鼻道有粘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

  (2)粘膜肿胀,呈粉红色或紫红色,表面不平,或呈结节状或桑椹状,尤以下鼻甲前端及其游离缘为明显。探针轻压凹陷不明显,触之有硬实感。局部用血管收缩剂后粘膜收缩不明显。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