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其他专业 > 正文

急性鼻炎(acute rhinitis)(1)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急性鼻炎(acute rhinitis)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腔粘膜急性炎症性疾病,俗称“伤风”、“感冒”,有传染性,四季均可发病,但以秋、冬、春季节交替更多见,机体因全身和局部因素而抵抗力下降时易于发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致病菌目前已知有100多种病毒可引起本病,最常见的是鼻病毒,其次是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及粘液和副粘液病毒等。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

  二、传播途径以飞沫传播为主,病人在谈话、咳嗽及打喷嚏时经呼吸道吸入,其次是通过被污染的物体进入机体。

  三、诱发因素机体在某些诱因的影响下,致抵抗力下降,使病毒侵犯鼻腔粘膜。常见的诱因有:

  1、全身因素:受凉,过于劳累,烟酒过度,维生素缺乏,内分泌失调或其他全身性慢性疾病(如心、肝、肾)等;

  2、局部因素: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鼻息肉等鼻腔慢性疾病;邻近的感染病灶,如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

  病理改变

  早期血管痉挛、粘膜缺血、腺体分泌减少。进而血管扩张、粘膜充血、水肿、腺体及杯状细胞分泌增加、粘膜下单核细胞和吞噬细胞浸润。继发细菌感染者,粘膜下中性粒细胞浸润,纤毛及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恢复期,上皮及纤毛细胞新生,纤毛功能与形态逐渐恢复正常。

  临床表现

  一、症状分为三期:

  1、初期或前驱期:

  约1~3天。多表现为全身不适,因鼻粘膜血管收缩、腺体分泌减少而使粘膜干燥,患者鼻内灼热干燥感,无分泌物。鼻粘膜呈急性充血与干燥外观。

  2、急性期或湿期:

  约2~7天。患者全身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发热,局部症状也愈加显著。可出现鼻塞、闭塞性鼻音、打喷嚏、嗅觉减退,鼻腔分泌物由清水样逐渐转变为粘液状,涕量增多。若鼻粘膜炎症肿胀及分泌物潴留引起鼻窦引流受阻,并发急性鼻窦炎,则可造成头痛,也可因炎症向咽鼓管、下呼吸道蔓延而引起中耳炎或下呼吸道及肺部感染。并发症多发生于体弱者及儿童,如治疗适当,上述并发症多随急性鼻炎的痊愈而痊愈。鼻粘膜除呈急性充血外,尚有鼻粘膜或鼻甲组织肿胀,鼻内充满清水样或粘液样分泌物;有时鼻前庭皮肤可能发生红肿、皲裂,若炎症经鼻泪管移行,尚可引起急性结膜炎。

  3、末期或恢复期:

  约2~3天,上述全身症状渐渐减轻,继发细菌感染后,鼻涕变为粘液性、粘脓性或脓性,不易擤出,故而有时鼻腔阻塞更重,有时涕中可带有少许血丝;若分泌物流入咽喉可引起咳嗽。若无并发症,约1~2周后可痊愈。一次感染后约有一个月的免疫期,故患者一年中可多次发作。

  全身症状因个体而异,轻重不一,亦可进行性加重。多数表现全身不适、倦怠、头痛和发热(37~38℃)等。小儿全身症状较成人重,多有高热(39℃以上),甚至惊厥,常出现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

  二、体征鼻腔检查可见鼻粘膜充血、肿胀,下鼻甲充血、肿大,总鼻道或鼻底有较多分泌物,初期为水样,以后逐渐变为粘液性、粘脓性或脓性。若无并发症,上述症状逐渐减轻乃至消失,病程约7~10天。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鼻腔检查多可诊断明确。取鼻腔分泌物作病毒学检查时诊断的可靠依据。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