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浅层点状角膜病变(superficial punctate keratopathy,SPK)是一种累及角膜上皮、上皮基膜、前弹力层膜及其邻近的角膜浅层基质的点状病变,属于角膜的活动性炎症,不诱发角膜新生血管。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点状上皮角膜炎(punctate epithelial keratitis)、点状上皮糜烂(punctate epithelial erosions)和点状上皮下浸润(punctate subepithalial infiltrates),它们常同时存在,只是轻重和病变范围有所偏重和不同。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细菌性感染:在各种细菌性结膜炎或睑缘炎时,常合并角膜的上皮糜烂和点状表层炎以及多膜边缘部上皮下浸润,这些病变在角膜上有时呈散在性,有时在全角膜上弥漫性分布,特别是角膜周边部较多。
2、病毒性感染:在各种病毒性结膜炎的早期,常可能先引起角膜点状上皮糜烂。
3、频繁的点眼药水的刺激或紫外线刺激可引起角膜上皮糜烂和炎症。
4、机械性刺激,可使上皮擦伤,倒睫及营养不良均可导致上皮糜烂和炎症。
5、其他眼病,如干燥性角膜炎、春季结膜炎、药物过敏均可引起角膜上皮的损害。
临床表现
一、自觉症状可有异物感、畏光、刺疼、酸磨、轻度视力下降或雾视症。
二、体征
1、点状上皮角膜炎:根据其病因不同而体征各异。
⑴单纯性卡他性角膜炎:
多见于老年人。沿角膜缘发生针尖样灰白色状浸润,或淡黄色串珠样浸润,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形成平行角膜缘的月牙形浅在性溃疡。
⑵病毒性点状角膜炎:
由于病毒感染角膜上皮层或上皮下的点状混浊浸润,以腺病毒多见,如腺病毒8型引起的流行性角膜结膜炎,肠道病毒引起的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常使单眼或双眼受累。球结膜为混合性充血,轻度水肿,经过1~2周后,结膜炎消退后,均可在瞳孔区角膜上皮和上皮下引起炎症和浸润,可见粗细不等的点状细小灰色点或呈点状星芒状线状混浊,荧光素染色可着色,经2~3天后,这些点状浸润点变平,很快变成树枝状或地图状浸润,融合成团。
⑶表层点状角膜炎:
表现为双眼角膜上皮针尖大小炎症,但无上皮下浸润,时轻时重,可持续数月数年。在高倍裂隙类显微镜下观察点状着色呈椭圆形,微微高出上皮面,这种角膜炎愈合后不留瘢痕。
2、点状上皮下浸润⑴沙眼性上皮下浸润性角膜炎:
在角膜上方沙眼性血管翳的末端,有粗点状表浅的基质溃疡,愈合后常留有薄翳或斑翳。
⑵钱状角膜炎:
在角膜瞳孔区的上皮下如钱币状浸润,大小不等。裂隙灯检查,其浸润多在表浅基质层,愈合后常留有疤痕。
3、点状上皮糜烂
⑴为单个或多个点状上皮缺损,缺损区透明,其周围角膜上皮水肿,在裂隙类下直照时不易发现,患眼反复发作,常有眼睑痉挛和睫状充血。
⑵创伤性或化学清创后的浅层角膜营养不良的早期病例常发生周期性点状上皮糜烂,这些缺损糜烂修复后,上皮常遗留有指纹状或旋涡状混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