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片是常规方法。常用250侧斜位或称Schüller位。
体层摄影,可较好地显示鼓室、上鼓室及鼓窦的改变。
乳突的X线表现与乳突的类型有关。乳突分气分型、板障型、混合型和硬化型四型。气化型为发育良好型,后三型属发育不良型。气化型乳突内有很多含气小房,呈蜂窝状,与鼓窦相通,再经鼓窦入口与鼓室相通,鼓室经咽鼓管通入鼻咽部。乳突小房、鼓窦、鼓室及咽鼓管内均有连续的粘膜被覆,腔内含有空气。乳突小房表现透明、清晰,间隔完整、锐利。小房的大小不等,靠近乳突边缘者较大,特别是乳突尖部。不可将大而孤立的小房误认为病变。鼓窦周围的小房较小。大的小房间隔较薄,比较透明;小的小房间隔较厚,较不透明。乙状窦压迹可因小房重迭而显影欠清晰。
板障型乳突,乳突较小,皮质较厚,其结构如颅骨之板障,乳突内不含或少含小房。鼓窦周围有小数较小的小房,但透明、清晰。乙状窦压迹显示清楚,但置可偏前,鼓室盖位置也可偏低。混合型乳突界于板障型与气化型之间。硬化型乳突,乳突致密、硬化、皮质厚,小房缺如。
250侧斜位上,乳突前方有一圆形透明影为外耳道,同鼓室及内耳道重迭。其上方可见微向上突的横行致密线影,为岩骨的鼓室盖,后方可见由上向下,呈微向前突的致密线影,系乙状窦压迹的前缘。上述两条致密线于后方相交构成锐角,称窦硬膜角。在外耳道后上方可见一边缘模糊的略透明区为鼓窦。在外耳道后方可隐约看到致密的骨迷路影。外耳道前方可见颞颌关节。于乳突后方有时可见一血管沟,与乙状窦压迹相连,长短不等,直行或迂曲,宽2~3mm ,有时较宽,为头皮静脉与乙状窦相连的导静脉,其相连位置不定,常在乙状窦压迹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