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其他专业 > 正文

耳气压伤(otic barotrauma)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耳气压伤(otic barotrauma)又称气压损伤性中耳炎(barotraumatic otitis media),是指在大气压骤然改变时,咽鼓管口不能顺利开放以调节鼓室内压力,因而引起鼓室内外压力相差较悬殊所致的中耳炎。飞行时因飞机从高空急速下降所致者称航空性中耳炎(areotitis media);潜水、沉箱作业时引起者,称潜水员中耳炎(diver ear)。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1、内界因素正常情况下,咽鼓管在吞咽、呵欠和擤鼻时进行瞬间开放,使鼓室内气压和外界气压保持平衡。当咽鼓管有病理改变时,如感冒、鼻窦炎、鼻咽肿瘤、鼻息肉、鼻中隔偏曲、腭咽肌麻痹和上颌关节咬合不良等,或在睡觉和昏迷中,咽鼓管失去正常调节气压的功能。

  2、外界因素外界气压骤然巨变,如海军潜水、空军升空和高压氧舱治疗等,如没有很好的防护措施,很容易发生气压性鼓室损伤。

  二、发病机制正常空军升空飞行越高,大气压力越低,而鼓室内压力相对变高。当鼓室内外压力差达2kPa时(相当152米高空),鼓室内气体便会自咽鼓管逸出,借以保持鼓室内外压力平衡。如继续凌空飞高,每当压力差达到1.5kPa,咽鼓管就可自动启开一次进行调节。因此升空爬高,不易发生鼓室创伤。反之,从高空下降,外界气压增高而鼓空内压力逐渐变小,外界气体很难冲开咽鼓管而进入鼓室。据Armstrong(1937年)测试,从高空下降,鼓空内外压力差达12kPa时,咽鼓管也不能自动开放。1947年McGibbon研究,从高空骤降和从低空骤降所引起的鼓室压差完全不同,如在高空9144米下降到6096米,下降3048米,压力差为16.4kPa,而在低空由3657.6米降到609.6米,同样是下降3048米,鼓室压力差却为29.7kPa,二者相关几乎达一倍。可见,低空俯冲飞行比高空俯冲压力差大,因此鼓室创伤发生率也比较多,常发生在1000~4000米高空。潜水员下水,每下降10米深就增加一个大气压,如不吸入压缩空气,同样也会引起鼓室创伤。一旦鼓室形成负压,鼓膜便发生内陷,粘膜血管也扩张水肿,甚至可发生出血。

  临床表现

  一、症状飞行逐渐升高,或潜水员逐渐上升水面,鼓窒均是由高压进入低压,咽鼓管能够定时开放调节,故较少发生症状,偶有耳闷、耳鸣、听力稍减退。反之,如骤然俯冲下降或急速下沉,咽鼓管便失去调节功能,特别在病理状态下,很易发生鼓室创伤,首先出现剧烈耳鸣、耳聋,耳内有水感,耳痛可放射到颞部及面颊,最后压力达14kPa.以上时,鼓膜破裂,耳内剧痛,耳鸣、耳聋加重,刺激迷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等,一般持续半天到两天,症状即逐渐消失。

  二、体征检查鼓膜充血内陷,尤其是松弛部及锤骨柄等周围充血明显,有时鼓膜表面有血泡、淤斑,或有裂隙状鼓膜穿孔。若鼓室积液,透过鼓膜可见出血液平面和气泡;如鼓室积血,鼓膜呈蓝色。听力检查常为传导性聋。

  诊断和鉴别诊断

  在有明显外界气压变化的情况下,出现耳闷塞感、耳鸣、听力下降甚至眩晕等症状,结合鼓膜检查所见,即可做出诊断。仔细检查鼻腔、鼻咽和口咽部常可发现诱因。

  治疗

  一、飞行员、潜水员上呼吸道感染时,禁忌上岗工作,有鼻、鼻窦和鼻咽区域疾病者,应积极进行治疗。

  二、耳、民航旅客飞行期间应不时进食果品饮料,进行咀嚼吞咽,促进咽鼓管开放,调节气压,禁止飞机下降时睡觉,如耳内不适应主动自行擤鼻吹张,如果仍然不张可滴用麻黄素后再吹张,小儿可让吹奏玩具或给予哺乳。

  三、咽鼓管吹张失败者,在飞机着陆或潜水员出水后,可送入压力舱内进行治疗,或给予含氮的氧气吸入(氦氧比例为4∶1)4~10分钟,流量为8L/min,压力为1.6kPa,因氦分子量轻,弥散力较氮气大2.5倍,吸入后可加速气体扩散,加大鼓室压力。

  四、咽鼓管通气失败,或鼓室积液很多,可在无菌操作下行鼓膜穿刺抽吸术或鼓膜切开,于后下方置管长期引流,给抗生素预防感染。有窗膜破裂者应行鼓室探查及窗膜修补术。

  预防

  1、严格选拔飞行员和潜水员,定期体检,发现鼻腔、鼻咽部疾病或中耳感染者应暂停飞行或潜水,并积极治疗,加强卫生宣教工作,平时应注意进行咽鼓管开放运动训练,如吞咽、提喉、软腭运动与下颌运动等。

  2、飞机下降时乘客不可入睡,并不断作吞咽动作,如嚼口香糖、打哈欠、喝饮料或捏鼻闭口鼓气等,以促使咽鼓管不断开放。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