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其他专业 > 正文

巩膜炎(scleritis)(2)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由于巩膜炎多见于免疫原性及过敏原性的事实,所以,在治疗前除病史及全身和局部的特征性体征可作为诊断依据外,进行相应的全身系统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也是必要的。

  一、全身检查胸部、脊柱、骶髂关节的X线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肝功能,血清尿酸测定、梅毒血清学试验、结核菌素皮内试验等。免疫指标:类风湿因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免疫复合物测定、抗核抗体、补体C3等。

  三、巩膜炎的前节荧光血管造影Watson(1984)首先将荧光血管造影应用于巩膜炎的诊断,提出:典型的弥漫型或结节型巩膜炎,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血管床的荧光增强与通过时间减低,即在充血的血管显示只有很少或没有血液通过。其充盈形态异常,因为有异常的吻合支开放,形成血管短路。荧光素早期即渗漏到深部巩膜组织中,血管充盈延迟。但如果病中血管通畅时,血液循环最终会恢复。但如血管已经阻塞,那就很少重新开放,最终为新形成的血管所取代。特别有意义的是在具有明显炎症的弥漫型,结节型和坏死型巩膜炎中,发生闭塞的是小静脉,而在穿孔性巩膜软化其阻塞的则是小动脉,特别是深部巩膜丛的小动脉。因此其结果不是像其他类型的坏死性巩膜炎那样,由炎症细胞对被损害的组织进行积极的清除,并被稀疏的纤维组织所取代,而是组织梗塞,并随之分离,逐渐被吸收清除。

  目前虽然围绕这些血管的正常充盈和某些主要血管不充盈的问题上还有争议,但通过观察发炎的血管层和伴随巩膜水肿而出现的血管移位,可以鉴别良性的浅层巩膜炎和严重的巩膜炎,有助于巩膜炎早期诊断和进一步研究。

  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有视网膜下渗出液者,荧光血管造影早期可见脉络膜背景荧光呈斑驳状,继而出现多个针尖大小的强荧光区,随后此强荧光区逐渐变大变亮。造影晚期这些病灶的荧光素渗入视网膜下液内。当然,这种荧光造影所见对后巩膜并非特异性的。但这些表现有助于后巩膜炎的诊断。

  五、超声扫描检查超声扫描是近年诊断后巩膜炎症肥厚不可缺少的方法。B型超声扫描可见球后部变平,眼球后部各层变厚,以及球后水肿。若球后水肿围绕视神经,则可见“T”形征。这种体征表示沿巩膜扩展的水肿与正常圆形视神经阴影成直角。

  六、CT扫描检查CT显示巩膜厚度,注射增强剂可使其影像增强。也可见球后水肿。但特发性炎性眶假瘤、急性巩膜周围炎和眶蜂窝织炎病例也可有类似表现。

  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一般可作出诊断。巩膜炎的病因很多,并且不容易确定,多数伴有免疫性疾病,因此对巩膜炎患者应进行系统性检查,特别要注意皮肤、关节、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情况,实验室检查如全血图、血沉、血清学分析以及胸部X线检查等,有助于病因学诊断。

  鉴别诊断

  一、眼蜂窝织炎本病患者表现为眼球突出更明显,球结膜水肿则较轻,并伴有发热、血象异常等全身中毒症状。

  二、眼球筋膜炎大多数患者于短期内病变变为双侧。炎症常开始于肌肉腱端,因此眼外肌的麻痹是最早期的症状。

  三、Graves眼病Graves眼病的B超、CT扫描检查可发现眼外肌肥厚,或可伴有内分泌异常。

  并发症

  巩膜炎的眼部合并症较多,且多发于炎症的晚期,合并症依炎症轻重及性质而定。表层巩膜炎约占15%,巩膜炎则高过57%,特别多发于重症坏死性巩膜炎。在炎症扩散及继发眼内炎时,合并症有各种角膜炎或角膜病变、白内障、葡萄膜炎、青光眼及巩膜薄变(缺损)等。

  一、硬化性角膜炎硬化性角膜炎(sclerosing keratitis),也称进行性巩角膜周围炎(esclero-perikeratitis)。患者多为女性,年龄较大,常双眼受累,反复发作,致使全角膜被波及且并发虹膜睫状体炎或青光眼,导致严重后果。

  病变特点为围绕角膜缘部的巩膜组织发生水肿及浸润性变化,并形成稠密的血管新生现象,由角膜缘部浸入角膜深层组织,引起角膜混浊,此混浊常发生于角膜缘部。但也可发生于角膜中央的表面或实质中层,而与巩膜病变部位无联系。角膜混浊开始呈灰白色或灰黄色,以后变为白色,典型的呈舌状或三角形,尖端向角膜中央。并常见在角膜基质板层内残留线状混浊,外观如陶瓷状,这种混浊一旦出现便永不消失。在严重病例混浊可以逐渐发展成环状,仅角膜中央留有透明区,甚至最后此中央透明区亦消失,完全混浊,形成所谓“硬化性角膜”。亦有个别病例在病变过程中,发展成巩角膜边缘性溃疡。所谓“硬化性角膜”,系指病变角膜组织变为陶瓷样外观而似巩膜,并非有硬化性的病理改变。

  二、角膜溶解或称角质层分离(keratolysis)

  本病特点为,在有严重的坏死性巩膜炎或穿孔性巩膜软化时,原来透明的角膜表层,发生角质层分离,溶解脱落,有时脱落范围过数毫米。重症者,后弹力层膨出菲薄,可一触即破。在病变的巩膜亦可发生组织溶解脱落。对于这种溶解,经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可以阻止其发展,说明抑制胶原活性对疾病亦有抑制作用。

  三、巩膜缺损仅见于最严重的巩膜坏死病例,如果坏死性巩膜炎合并有炎症,则上巩膜血管消失,其下的巩膜组织变为无灌注区,最终变为坏死组织。穿孔性巩膜软化的病例,可在无任何先兆的情况下发生组织坏死。坏死一旦发生则巩膜即变为菲薄透明,时或发生穿孔。

  四、葡萄膜炎据多数学者的统计,约35%的巩膜病患者并发有葡萄膜炎和视网膜炎。对前及后部葡萄膜炎患者,均应高度警惕是否并存有巩膜炎,反之亦然。后巩膜炎如并发葡萄膜炎则症状凶猛,且时常合并视网膜脱离。亦有人报告前房及玻璃体内有炎症细胞。Wilhelmus在组织学上发现脉络膜毛细血管有炎症;视网膜中央动脉和其小动脉,以及后睫状血管周围有套袖状浸润形成。

  五、青光眼巩膜炎的各阶段,均可发生眼压上升。其原因:①睫状体脉络膜渗出导致虹膜-晶状体隔前移致使房角关闭而发生急性闭角青光眼;②前房中炎症细胞浸润阻塞小梁网及房角;③表层巩膜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套袖状浸润,致巩膜静脉压上升;④Sehlemm管周围淋巴细胞套袖状浸润,影响房水流出速度;⑤局部、眼周或全身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诱发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

  治疗

  一、病因治疗

    查明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如有感染因素,可应用抗生素。

  二、抗炎治疗

    1、局部滴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结节性或弥漫性前巩膜炎的炎性反应。

  2、非甾体消炎药:仅局部滴药不能控制巩膜炎,可根据病情选用,如吲哚美辛口服,25-50mg,2-3次/日,常可迅速缓解炎症和疼痛。

  3、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应适量口服,用于严重病例,或巩膜出现无血管区,禁忌用结膜下注射,以防造成巩膜穿孔。

  4、免疫抑制剂:如果巩膜有穿孔的危险,选用环磷酰胺治疗有一定疗效。

  5、如果并发虹膜睫状体炎,应以阿托品散瞳。

  三、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只适用于肯定炎症的根源是自身免疫病,切除坏死组织,可以清除抗原来源,同时植入同种异体巩膜,也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