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代谢性白内障(metabolic cataract)是指由于机体内糖、氨基酸、脂及微量元素等代谢障碍引起的晶体状混浊。最常见的是糖和氨基酸代谢障碍。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糖尿病性白内障(diabetic cataract)
晶状体的能量来自于房水中葡萄糖,其代谢主要通过无氧酵解。在己糖激酶的作用下,葡萄糖被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在醛糖还原酶和辅酶Ⅱ的作用下,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糖尿病时血糖增高,晶体葡萄糖含量增加,晶体内醛糖还原酶活性增加,过多的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山梨醇蓄积在晶体内,使渗透性压增大,晶体吸收过多水分而肿胀、变性,最终混浊。
二、半乳糖性白内障(galactose cataract)
患者缺乏半乳糖激酶或半乳糖一1一磷酸尿苷转移酶,体内半乳糖和半乳糖一1一磷酸蓄积在房水及晶体内。在晶体内转化为半乳糖醇;半乳糖醇蓄积在晶体内导致晶体纤维水肿、混浊。此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三、低钙性白内障(hypocalcemic cataract)
系由于血钙过低引起的白内障。因常表现为手足搐搦,又称为手足搐搦症性白内障(tetany cataract)。发生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或手术损伤甲状旁腺后,或因营养障碍使血清钙过低。低钙增加了晶状体囊膜的渗透性,晶状体内电解质平衡失调,影响了晶状体代谢。孕期,哺乳期的母体亦可发病。晶体混浊表现为许多白色、红色、兰色或绿色微小结晶分散在前后皮质内,混浊区与囊膜有一透明分界。
临床表现
一、糖尿病性白内障临床分为两型: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和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真性糖尿病性白内障多发生在30岁以下、病情严重的幼年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双眼发病,进展迅速,晶状体可能在数天、数周或数月内混浊。开始时,在前后囊下的皮质区出现无数分散的、灰色或蓝色雪花样或点状混浊,可伴有屈光变化。当血糖升高时,血液中无机盐含量减少,渗透压降低,房水渗入晶状体内,使之更加变凸而成为近视。当血糖降低时,晶状体内水分渗出,晶状体变为扁平而形成近视。
二、半乳糖性白内障患儿出生不久就可发生白内障,白内障形态不一,有板层、点状、“Y”字缝、胎儿核、油滴状混浊。最终晶状体完全混浊。同时患儿有相应的全身症状,如呕吐、腹泻、肝脾肿大、生长发育迟缓等。
三、低钙性白内障患者有手足抽搐、骨质软化和白内障3项典型的改变。双眼晶状体前后皮质内有辐射状或条纹状混浊,与囊膜间有透明带隔开。囊膜下可见红、绿或蓝色结晶微粒。混浊可逐渐发展至皮质深层。如果间歇性发作低血钙,晶状体可有板层混浊,发展为全白内障。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半乳糖代谢障碍者应该查尿中半乳糖,测定红细胞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活性。
2、新生儿低血糖和糖尿病患者有其血糖异常。
3、氨基酸代谢障碍者尿中有蛋白和氨基酸,同型胱氨酸尿症者血中的同型胱氨酸增多。
4、其他代谢异常(如铜代谢异常)在血、尿中都有相应的异常改变。
诊断
一、糖尿病性白内障根据糖尿病病史和白内障的形态可作出诊断。
二、半乳糖性白内障对于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应对尿中半乳糖进行筛查,如测定红细胞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活性,可明确诊断测定红细胞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是否缺乏,应用放射化学法可测定半乳糖激酶的活性,有助于诊断。
三、低钙性白内障有甲状腺手术史或营养障碍史,血钙过低,血磷升高,全身和眼部的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
治疗
一、糖尿病性白内障
1、积极治疗糖尿病。
2、在糖尿病白内障早期,严格控制血糖,晶状体混浊可能会部分消退。
3、当白内障明显影响视力,妨碍工作和生活时,可在血糖控制下进行白内障摘除术和IOL植入术。
4、如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在白内障手术前作激光视网膜光凝。手术后应继续治疗眼底病变。
二、半乳糖性白内障给予无乳糖和半乳糖饮食,可控制病情的发展或逆转白内障。必要时手术治疗
三、低钙性白内障
1、补钙:给予足量的维生素D、钙剂、纠正低血钙,有利于控制白内障的发展。
2、手术:当白内障明显影响视力时,可进行白内障摘除术。术前纠正低血钙。术中容易出血,应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