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后发性白内障(after-cataract)是指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或外伤性白内障部分皮质吸收后所形成的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ties ,PCO)。囊外白内障摘除术后持续存在的囊膜下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可形成Elschnig珠样小体。这些上皮细胞可发生肌成纤维细胞样分化及收缩,使晶状体后囊膜产生皱褶。残留的部分皮质可加重混浊,导致视物变形和视力下降。
临床表现
1、因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后囊膜下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并逐渐纤维化,使后囊膜混浊,其发生率可高达50%.儿童期白内障术后几乎均发生PCO. 2、裂隙灯下看到瞳孔区被一层不透明的膜遮挡,膜上可夹杂有残留的晶状体皮质、色素。常常同时伴有瞳孔变形,虹膜萎缩和虹膜前、后粘连,或机化膜与植入的人工晶状体粘连。晶状体后囊膜出现厚薄不均的机化组织和Elschnig珠样小体。
3、外伤者还遗留有原外伤痕迹。
诊断和鉴别诊断
患者有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或晶状体外伤史。裂隙灯检查可以确定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程度。应注意与瞳孔膜闭鉴别,瞳孔膜闭主要是由于严重虹膜睫状体炎渗出物形成膜封闭瞳孔,膜后晶状体仍透明。
治疗
后发性白内障如影响视力,可用Nd:YAG激光将瞳孔区的晶状体后囊膜切开。如无条件施行激光治疗,或囊膜过厚时,可做手术将瞳孔区的晶状体后囊膜刺开或剪开。术后静脉点滴糖皮质激素,预防炎症反应,并观察眼压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