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理论

考试动态
复习指导
首页 > 临床医学理论 > 其他专业 > 正文

慢性扁桃体炎(chronic tonsillitis)(1)

——●●●聚焦热点●●●——

技能缴费> 搞分秘籍> 大纲教材>

  概述

  慢性扁桃体炎(chronic tonsillitis)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因扁桃体窝引流不畅,窝内细菌、病毒滋生感染而演变为慢性炎症。发病年龄为7-14岁最多,青年人次之,老年人(50岁以上)很少。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的主要致病菌为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时,隐窝内上皮坏死脱落,细菌及炎性渗出物聚集其中,隐窝可产生小溃疡及瘢痕形成而引流不畅,适于细菌生长繁殖,故感染不易消除。屡发急性扁桃体炎,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或治疗不彻底,则更易转为慢性。也可继发于猩红热、白喉、流感、麻疹、鼻腔和鼻窦感染。本病发生机理尚不清楚,但近年来基于免疫学的观点,认为自身变态反应为引起慢性扁桃体的重要机制。

  病理改变

  按其病理变化,可分三型。

  一、增生型多见于儿童。因炎症反复刺激,扁桃体淋巴组织和结缔组织增生,淋巴滤泡增多,扁桃体慢性充血、肥大,突出于腭弓之外。镜检见腺体淋巴组织增生,生发中心扩大,丝状核分裂明显,吞噬活跃。

  二、纤维型病灶感染多为此型。多见于成人。扁桃体淋巴组织和滤泡变性萎缩,为广泛纤维组织替代,间质内纤维瘢痕组织增生,隐窝口阻塞,扁桃体变小而坚韧,常与腭弓及扁桃体周围组织粘连。

  三、隐窝型主要病变深居扁桃体隐窝内,淋巴滤泡呈慢性炎症,淋巴组织瘢痕化。由于隐窝口被瘢痕组织阻塞引流不畅,以致隐窝明显扩大,或有大量脱落上皮、细菌、淋巴细胞和白细胞聚集形成脓栓。因病情重易产生并发症,又称慢性脓毒性扁桃体炎。

  临床表现

  一、症状病人常有咽痛,易感冒及急性扁桃体炎发作史。平时自觉症状较少,可有咽部不适,异物感,刺激性咳嗽,口臭或微痛。小儿扁桃体过度肥大,常有呼吸不畅、鼾声、语言含糊及进食缓慢等症状。由于经常咽下炎性分泌物,刺激胃肠道或隐窝内细菌,毒素被吸收引起全身反应,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倦怠无力、易疲乏、消瘦、头痛、低热等症状。

  二、体征检查见舌腭弓及扁桃体慢性充血,粘膜呈暗红色。扁桃体多与前、后弓炎性粘连;表面或平整,或凹凸不平,或呈分叶状。有时可见线状瘢痕,扩大的隐窝开口及干酪样栓或粘膜下黄白色斑点。用压舌板于舌腭弓外侧挤压扁桃体,可有分泌物从隐窝口溢出。下颌角下常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诊断

  根据病史,结合症状及体征进行诊断,而不应以单纯扁桃体的大小为依据,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扁桃体在不断缩小,慢性扁桃体炎分为三种类型,即增生型、纤维型和隐窝型,所以扁桃体的大小并不表明其炎症程度,故不能以此作出诊断。慢性扁桃体炎常被视为全身感染“病灶”之一,至于如何把“病灶”和全身性疾病联系起来,目前还没有客观的方法。在研究病情时,应考虑以下两点:

  一、询问病史扁桃体炎引起全身性并发症者多有反复急性发作史。“病灶”感染即通过急性发作表现出来,例如肾炎病人,每当扁桃体发炎后,尿内即出现异常。

  二、实验室检查测定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血清粘蛋白、心电图等有助于诊断。在“病灶”型病例中,上述检查结果异常。

  鉴别诊断

  一、扁桃体生理性肥大多见于小儿和青少年,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扁桃体光滑、色淡,隐窝口清洁,无分泌物储留,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触之柔软,无反复炎症发作史。

  二、扁桃体角化症(keratosis of tonsil)

  为扁桃体隐窝口上皮细胞过度角化,形如黄白色角状或尖形砂粒样角化物,触之坚硬,根基牢固,不能拭掉,可无明显自觉症状,或反觉咽部不适或异物感,可同时发生于咽后壁、咽侧束和舌根等处。病程较长,多发生于30岁以前的青年。病因尚不明确,一般不需特殊治疗。

  三、扁桃体肿瘤一侧扁桃体迅速增大或扁桃体肿大而有溃疡,均应考虑肿瘤的可能性。如扁桃体肉瘤,早期可局限于扁桃体粘膜下,表面光滑,主要症状为一侧扁桃体迅速增大,常有颈淋巴结转移,以青年人较多见,活检可确诊。

  并发症

  慢性扁桃体炎,不仅由于炎症蔓延可引起邻近器官的感染,如中耳炎,鼻窦炎,喉、气管、支气管炎等,更重要的是为人体常见的感染病灶之一,与急性肾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心脏病、长期低热等疾患关系密切。

打开APP看资讯 更多更快更新鲜 >>
精品课程

高效定制班

2025课程

4180

详情>>
热点推荐:
取消
复制链接,粘贴给您的好友

复制链接,在微信、QQ等聊天窗口即可将此信息分享给朋友
前往医学教育网APP查看,体验更佳!
取消 前往